光却锐利地扫过废料堆、工具房、以及陈建国所在的车间。在无人注意的角落,他快速拿出一个小本子,记下了几个关键词:“废料堆,罐头炉,打气筒,酒精味(推测),蓝色火焰,马赫环,林卫国(懂行)。”
傍晚,林卫国像往常一样推着自行车下班。刚出厂门不远,在一个僻静的巷口,那个“吴采购员”推着车,仿佛恰好路过。
“同志,借个火?”吴采购员笑着递过一支烟。
林卫国停下,掏出火柴。借着点烟的瞬间,两人的眼神在空中短暂交汇,没有任何语言,却传递了千言万语。林卫国眼神平静无波,只是微不可察地点了下头。
“谢了啊。”吴采购员深吸一口烟,推着车,哼着不成调的小曲,慢悠悠地消失在巷子深处,仿佛真的只是一个借火的过客。
林卫国推车继续前行,嘴角勾起一丝几不可察的弧度。他回到小屋,打开那个加密的档案本,在新的一页写下:
> **【观察记录 - “大摸底”接触点出现】**
> * 日期:198X年11月X日
> * 事件:疑似“鹰巢”外围技术侦察人员(代号推测:“探针”,伪装身份:邻县机械厂采购员吴XX)主动接触本地信息源(门卫老刘)。
> * **关键信息获取:** 确认“窜天猴2.0”(马赫环装置)存在、材料来源(废罐头、打气筒)、基础原理(加压燃烧)、目击效果(蓝色火焰、显着喷流噪声)、关键经手人(林卫国)。
> * 接触方式:非直接接触观察对象,通过基层工人闲聊获取信息,手段自然隐蔽,符合“民间技术线索搜集”流程。
> * **“大摸底”判定:** 首条具备明确技术指向性(马赫环现象)的线索被主动“摸”到。标志针对观察对象(陈默)潜在军事/航空价值的初步评估程序已由外围启动。
> * 行动:维持现状,不予主动接触“探针”。密切监控其后续活动轨迹(已知其下榻县招待所)。准备应对省科委“调研”(明面掩护)。
> * **风险/机遇:** 外围接触可能引起基层小范围议论,但无实质威胁。此事件为“启明星”计划提供更充分的上报依据(从“奇异现象”到“可证实技术现象”)。
写完记录,林卫国走到窗边,望着机械厂的方向。夜色中,那里一片沉寂。但他知道,一条无形的线,已经从青河县这个小小的家属院废料堆,悄然延伸,连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