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临的独立实验室,此刻更像是一个高精尖技术与七十年代土法上马激烈碰撞的奇异熔炉。空气中弥漫着松香、焊锡的焦糊味,以及一丝若有若无的、因高压电离产生的臭氧气息。那两份来自白墨“共享”的图纸,如同天外纶音,被千临以惊人的速度解析、吸收,并迅速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改造方案。
“……反向推导‘微型硅晶体提纯与蚀刻一体化模块’的核心算法逻辑,绕开对超高精度光刻机的依赖,利用现有条件下的多层掩膜叠加和化学腐蚀进行替代性微加工。精度会有损失,但可以通过后期算法补偿和冗余设计来弥补。”千临站在一块临时搭建的平台上,手里拿着一根细长的金属探针,指着一台被拆得七零八落、露出内部复杂线路的旧式光谱分析仪,对旁边围着一圈、满脸写着“不明觉厉”的周教授、孙教授以及几个临时抽调来的技术骨干解释道。
她的语速不快,声音平稳无波,但每一个字都像是一颗精准投下的石子,在这些浸淫本领域多年的专家心中激起层层涟漪。绕开光刻机搞微加工?多层掩膜叠加?化学腐蚀替代?后期算法补偿?这些词汇组合在一起,听起来简直像是天方夜谭,但从千临口中说出来,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和可行性。
周教授推了推滑到鼻梁的厚眼镜,看着那张年轻却异常冷静的面庞,心中感慨万千。之前他还对这个“小同志”的理论持保留态度,但自从见识了她那如同鬼斧神工般的公式推演,尤其是现在,看到她竟然能将那些超越时代的图纸,硬生生“降维”到适应现有简陋条件的程度,他那点残存的疑虑早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敬佩和……一丝对自身知识体系老化的恐慌。
“这个……千临同志,”孙教授指着另一张草图上关于“低温超导磁约束液氦生成装置”的部分,声音带着一丝颤抖,“您是说,利用我们现有的高压氢气瓶组,配合特殊合金催化……就能在局部实现接近绝对零度的低温环境,从而液化氦气?”
“理论上可行。”千临点头,拿起笔在草图上飞快地勾勒出几个关键的结构和能量流向,“核心在于磁约束场的构型和能量梯度控制。图纸提供的核心组件模型非常精妙,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能量泄露和相变损耗。我们不需要大规模生产,只需要在关键实验节点,生成足够实验用的微量液氦即可。”
她顿了顿,补充道:“当然,这对材料的耐低温性能和结构强度要求极高。冯副官之前送来的那批特种合金样品,勉强可以达到最低要求,但损耗会比较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