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区总医院,白墨的办公室。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堆满了文件的办公桌上。白墨伸了个懒腰,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脖颈。她昨晚一直守到陈铭专家状态稳定下来才回办公室休息,虽然只睡了几个小时,但精神还不错。
她打开抽屉,取出那份经过反复修改和完善的《军区总医院管理优化与医疗体系改革方案》,文档虽然是用七零年代的纸笔书写,但内容却充满了超前的理念和规划。从病案管理的标准化、流程优化,到建立初步的医疗信息共享机制、分级诊疗模式的探索,甚至对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视,都远远超越了这个时代的认知水平。
系统奖励的那个“基础医疗信息管理模板”,给了她极大的启发,让她能够将那些散乱的先进概念系统化、可操作化,并结合这个时代的实际条件进行了落地改造。
“白医生,还没休息啊?”门口传来护士长的声音。
白墨笑了笑:“方案写完了,趁热打铁,等会儿就给院领导送过去。”
护士长眼中闪过一丝敬佩:“您真是厉害,这么短时间就弄出这么厚一本东西。我们急诊科试用了您那个分诊流程,效率真是没得说,病人少受罪,我们工作也顺畅多了!”
“是啊,我们外科也觉得病案管理规范了不少。”路过的另一个医生也插嘴道,“之前乱七八糟的,找个资料得翻半天。”
听到这些正面的反馈,白墨心里暖暖的。她的努力正在改变一些东西。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对这份方案抱有积极态度。医院里不乏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医生和行政干部,他们习惯了现有的工作模式,对任何“改革”都抱有天然的抵触心理。
“搞什么信息共享?病人的隐私怎么办?”
“分级诊疗?这不是瞎折腾吗?病人都想找专家看病。”
“标准化流程?我们干了几十年了,难道还不知道怎么看病?”
各种各样的议论在医院里悄然流传,有的是基于对新事物的陌生和不解,有的则是出于维护自身既得利益的考量。白墨知道,提交方案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推广和实施,才是真正的考验。
她想起霍凌风昨天跟她说陈铭专家对能量波动的反应,以及他讲述的关于“钥匙”频率和“奇点”的猜想。这让她愈发觉得,提升这个时代的医疗水平,建立更强大的医疗保障体系,不仅仅是为了改善民生,更可能是在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未知层面的危险做准备。健康的体魄,高效的医疗体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