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纯度锇提纯实验成功的消息,如同春风般吹遍了整个基地,极大地提振了士气。千临的名字,几乎成了技术突破和科研希望的代名词。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荣誉、奖励的讨论,以及更高层对“曙光计划”后续阶段的规划和资源倾斜。
千临对此表现得相当平静,大部分时间依旧待在实验室里。对她而言,外界的赞誉远不如解析“方舟”核心编码和推进下一阶段科研任务来得重要。她利用新获得的“物质结构深度分析仪(便携版)”,对“种子”残留物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确认了其内部存在极其复杂的能量传导结构,这印证了她之前的猜测——这些“种子”绝非凡物,很可能是某种高科技装置。
她还将接应者临死前说出的那几句奇怪的话,输入系统进行关联分析。
【关联分析中……“时间尽头/源头”、“频率/意识”、“钥匙/门/世界线”、“现实稳定锚”……检测到多个高阶概念重叠,指向性模糊,可能涉及多维时空理论及意识能量交互……警告:信息不足,强行推演可能导致逻辑悖论。建议寻找更多相关信息,特别是与“乾坤”项目及陈铭专家相关的原始数据。】
系统的反馈让千临明白,解开谜团的关键,很可能就在陈铭和他的“乾坤”项目上。
而另一边,白墨提出的医院管理优化方案,也正式进入了试点阶段。她利用系统奖励的“基础医疗信息管理模板”,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套全新的病历卡片系统、科室协作流程和急诊分流标准。
她选择在自己负责的内科病区和急诊室进行小范围试点。方案一经公布,立刻在医院内部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和争议。
“搞这些花里胡哨的干什么?我们以前不也这么过来了?”一位资历较老、思想保守的科室主任私下里抱怨,“年轻人就是喜欢折腾,净整些没用的!”
“这卡片也太复杂了吧?又是编号又是分类的,写起来多麻烦!”一名习惯了简单记录的护士也觉得增加了工作量。
“急诊搞什么分流?来了病人就看呗,还分什么轻重缓急?”急诊科的一些医生也觉得多此一举,甚至有些抵触,认为这是在质疑他们的专业判断。
流言蜚语,质疑抵触,如同无形的阻力,让白墨的改革之路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挑战。医院的院长虽然口头上表示支持白墨进行“创新尝试”,但态度也比较暧昧,显然不想因为这件事得罪太多人。
面对这些阻力,白墨并没有气馁。她知道,任何改革都会触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