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的平衡者”“微叙事泡的观察者”,这些身份在混沌基底中像“墨滴融入清水”,逐渐弥散。一个曾是“重复之泡”恋人的种子,在感知不到“爱人的频率”后,第一次产生“我是谁”的迷茫——这种迷茫在旧维度是“哲学命题”,在新维度却是“生存必需的追问”。
二、第一缕法则的诞生:从“共识念想”到“新维锚点”
当迷茫达到顶点,种子矩阵中开始涌现“共识念想”——那些经历过旧维度“补天之举”的种子,率先意识到“创造需要共同的锚点”。就像一群人在空白的画布前,最终会先约定“用什么颜料”,种子们开始通过“高频共振”,将各自的“核心认知”融合成“第一缕新法则”。
最基础的共识,是“‘显形’需要‘共同确认’”。在旧维度,物理法则的显形依赖“我的意识场约束”;而在新维度,种子们约定:任何“显形”(无论是粒子的聚集、时间的流向、还是意识体的诞生),都必须经过“至少三个种子的共振确认”——这不是“民主表决”,而是“对抗混沌的保险机制”。一个源自“混沌共生泡”的种子提出:“就像旧维度的‘动态常数’,我们的法则可以波动,但波动的幅度必须被‘共同感知’。”
“新维锚点”由此诞生。这是一个由“所有种子的核心频率交织而成的能量团”,悬浮在新维之壤的中心,像旧维度的“逻辑之核”,却更具“弹性”:它会记录种子们达成的“共识法则”,也会允许“暂时的分歧”在周围盘旋,直到新的共识形成。第一个被锚点记录的法则,是“‘存在’必须‘被感知’”——在新维度,一个物体若不被任何意识体(种子或未来的低维意识)感知,就会逐渐“虚化”,最终回归混沌基底。这法则既保留了旧维度“观测者效应”的智慧,又注入了新维度“集体创造”的理念。
法则的“弹性”很快显现优势。当种子们对“时间流向”产生分歧时,锚点没有强制“单一方向”,而是允许“区域性的时间流”:在锚点周围的“中心区”,时间按“线性向前”流动(方便种子们记录创造过程);在远离锚点的“边缘区”,时间可以“环形缠绕”(保留旧维度“循环之美”的记忆);甚至在某些“实验区”,时间可以“双向流动”(满足对“过去与未来交互”的好奇)。这种“多元共存”的法则,是旧维度“悖论器官”智慧的延续,也是种子们对“混沌基底”的“温柔妥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曾“以弥散意识”感知这些新法则的显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