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从“中国采购—英国消费”转变为“印度生产—英国掌控—全球销售”,巩固了英国殖民经济体系。茶叶税曾占海关收入的40%,茶叶出口崩溃加剧晚清财政危机,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印度茶推动欧洲“下午茶文化”的普及,而中国茶的“清饮”传统在国际市场边缘化。英国宣扬“印度才是红茶正统”,刻意淡化中国茶的起源地位,重塑全球消费者认知。后世,印度仍是全球最大茶叶生产国(占20%份额),大吉岭、阿萨姆红茶为地理标志产品
印度茶叶的崛起本质上是殖民主义与工业化结合的产物,其通过资本垄断、技术降维和贸易霸权击垮了中国传统茶业。这一过程不仅改变了全球经济链条,也揭示了后发国家在现代化转型中的被动性。
所以,别人在英国百货商店街边橱窗里看到的只是五光十色的法国的丝绸和印度的茶叶,而王月生看到的,却是一个老大农业帝国的大宗传统出口产品和利税重要来源,在工业化时代被先进技术升级质量、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殖民体系刻意排斥后,日渐凋敝、并带动整个国家无可挽回地走入下行通道的黑暗前景。
他们前几天逛过这里。第一次还因为穿着类似当时的工装,而被门卫拦下。后来还是回旅馆换了身用后世衣料仿制的维多利亚风格的三件套西装和阿珠的西式长裙,才得以昂首挺胸地进入。甚至因为阿珠的长裙质地虽然形似此时的女装,但衣料的细腻与致密,却没逃过阅人无数的楼层领班的毒眼,认准了他们是来自东亚巨商家族的贵宾,派了穿着制服的购物顾问全程陪同,详细介绍,倒也让几人充分了解了这家由威廉·怀特利(William Whiteley)创建的伦敦最早的现代百货公司之一,号称“万能供应商”、“从别针到大象皆可提供”。
里面1楼主要有化妆品、手套、丝绸与蕾丝专柜,设巴黎香水试香台;2楼是男女成衣定制区,裁缝现场量体,承诺“48小时交货”; 3楼主打家具与家居装饰,陈列着印度红木餐桌、中国瓷器和波斯地毯;地下室是食品厅,出售殖民地进口的锡兰茶、牙买加朗姆酒及罐装澳洲牛肉。
商品价格非常昂贵,比如3英镑/码的法国蕾丝面纱,10英镑的瑞士八音盒,2英镑的搪瓷浴缸等,甚至还有卖1英镑/只的活鹦鹉(此时的1英镑相当于后世的800元人民币),还可以预定非洲象牙雕刻。而此时,在这个商场工作的女售货员的周薪是10先令(相当于后世1800人民币/月),而每日工作制是1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