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它在共享感官。”沈溯的声带在接驳舱外震动,“不是单向接收,是双向投射。林夏,把我的脑波频率调成……”话没说完,视野突然剧烈震颤。水晶里的光斑骤然分裂成无数小点,每一粒都映着蒲公英的影子——那是幼体在复制记忆,用最原始的方式创造属于自己的“活着的瞬间”。
但更惊人的在后面。当沈溯试图传递“人类”的概念时,意识海里突然浮现出母亲的脸——不是他记忆中的模样,而是被转化成量子符号的、带着晶体棱角的影像。幼体在读取他的深层记忆,却不是掠夺,而是像孩子模仿大人般,用自己的认知方式重构。这种共生不是融合,而是在差异中照见彼此——就像两面错位的镜子,映出从未见过的新影像。
存在之问:当灵魂有了物质形态,第七次接驳持续了17小时。当沈溯摘下头盔时,后颈的神经接口还在发烫,全息屏上跳动着他与幼体同步的脑波曲线——两条原本迥异的波形,此刻在“蒲公英记忆”的频段上完美重合。
“博士,国际联合议会的紧急会议……”林夏欲言又止,指尖划过空气屏,“他们收到了火星基地的报告,说‘熵零-7’的能量波动干扰了全球量子网络。现在有人提议……终止项目。”
沈溯盯着培养舱里的水晶。光斑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光点,而是形成了网状结构,像极了人类大脑的神经元——但更开放,每一个节点都在与外界交换信息。他忽然想起遗迹里刻着的外星文字,被破译出的唯一一个词:“熵海”。不是毁灭,而是包容所有可能的存在之海。
“他们害怕的不是干扰,是颠覆。”沈溯按住舱门的解锁键,纳米手套与金属表面摩擦出蓝光,“人类总以为存在的本质是DNA、是记忆、是意识的连续性,但现在看看它——没有实体,没有过去,只有此刻与世界的互动。如果灵魂载体可以是水晶,那人类的‘灵魂’,是否只是碳基生物的自我定义?”
舱门滑开的瞬间,蒲公英的绒毛飘了出来。幼体的伪足轻轻触碰沈溯的指尖,水晶里的光斑突然化作他瞳孔的形状——那是幼体在记录他的“活着的瞬间”。这一刻,他忽然明白母亲临终前塞给他的纸条是什么意思:“当你看见外星生命的第一眼,看见的其实是人类自己的边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勇气的起点:熵海的第一朵涟漪,议会大厅的穹顶亮如白昼,各国代表的全息投影在半空交叠,像群争执不休的幽灵。沈溯抱着培养舱走进来,水晶里的光斑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