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大吴史?德佑实录》 载:“凡亲征班师,‘沿途州县需设香案迎驾,军民可献表陈情,地方官需备军需账目以备查验’。帝萧桓自大同班师,‘道经七州十二县’,‘民献万民伞者三,诉贪腐者十有七’,‘玄夜卫沿途查账,得地方官欺瞒证据三十余件’。时‘夺门之变’余党未清,地方官多‘虚报功绩、隐匿弊政’,故‘班师非仅庆功,实乃察吏治、安民心之举’。”
朔风卷甲带尘还,千里炊烟接汉关。
伞映残阳民似海,车随古道吏如斑。
欢呼未掩账中弊,笑语难平案上奸。
唯有丹心昭日月,清霜犹照鬓边斑。
大同卫的晨霜刚结在甲叶上,萧桓已立于辕门。亲征大军班师的号角声穿破云层,三百玄夜卫缇骑列成两列,甲胄上的寒光映着 “大吴” 军旗。谢渊捧着班师奏疏赶来,靴底沾着未化的霜粒,低声道:“陛下,沿途州县报来迎驾章程,大同知府王敬已备下‘万民伞’,说要率百姓跪迎三十里。”
萧桓望着队列中挺直的边军士兵,他们脸上还带着战伤,却难掩归乡的期盼。“百姓迎驾是情分,不必铺张。” 他接过奏疏,指尖划过 “朔州、代州、忻州” 三地名,“让玄夜卫提前启程,查这几处的军需开销账册,去年冬防银拨了三万两,总得看看用在了实处没有。” 谢渊应声,转身时瞥见王敬带着地方官候在远处,脸上堆着笑,眼神却不时瞟向玄夜卫的缇骑,神色有些慌乱。
大军行至朔州境内,官道两侧已挤满百姓。老妇捧着热粥递到士兵手中,孩童追着军车奔跑,欢呼声浪几乎盖过马蹄声。朔州知州李谦跪在道旁,双手举着万民伞,伞面上 “天兵荡寇” 四个金字晃眼。“陛下亲征退敌,朔州百姓再无兵戈之苦,臣代全州父老谢恩!” 他额头抵着尘土,声音哽咽,仿佛情真意切。
萧桓扶起他,目光扫过人群,却在角落瞥见几个衣破衫烂的民夫,正被衙役悄悄推搡着往后站。“李知州,” 他忽然开口,声音温和却带着分量,“去年冬防,州衙报称‘修城两千丈,护民周全’,朕怎么看着城墙还是旧痕?” 李谦脸色微变,忙躬身道:“陛下明鉴,修城石料需从山中采运,山路难行,故进度稍缓,臣已罚了工头……” 话未说完,谢渊忽然轻咳一声,递过一张纸条,上面是玄夜卫刚送来的密报:“朔州修城账册有涂改痕迹,石料款虚增三千两。”
夜宿朔州驿馆,萧桓灯下翻阅李谦呈上的账册。账页上 “采石料五千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