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法“方”)。
- 衍生器物:道家炼丹鼎(鼎身圆象天,鼎座方象地,刻“天圆地方”符文)。
- 认同群体:全真教道士,养生信徒。
3. 建筑(官方与民间):空间秩序的规范
- 核心解释:建筑布局“外圆内方”象征“天地包容”,“前圆后方”象征“先通后守”。
- 实例:北京天坛(圜丘坛为圆,象征天;祈年殿底座为方,象征地)、民间四合院(外门圆如天,内院方如地)。
- 应用场景:宫殿、寺庙、民居的空间设计。
- 衍生器物:建筑图纸(标注“天圆地方”轴线,定方位与形制)。
- 认同群体:李诫(《营造法式》作者),工匠群体。
六、明清(1368-1912年):西学冲击与传统重构(政治基础:君主专制强化,明末西学东渐,清代文字狱)
时代政治背景
明代中后期西方传教士传入科学,清代闭关锁国,思想控制严格(文字狱),传统思想与西学碰撞。
1. 儒家(考据学):原始义的辨伪
- 核心解释:批判汉代谶纬“形状说”,回归先秦“功能说”。
- 文献:王夫之《思问录·外篇》“天圆地方,言其性情,非言形体。天以气为体,气无方故圆;地以质为体,质有定故方”。
- 应用场景:古籍校勘(如对《大戴礼记》的重新注释,纠正“形状说”误读)。
- 认同群体:顾炎武、王夫之等明末清初思想家,考据学派。
2. 西学东渐(传教士与士大夫):科学与传统的碰撞
- 核心解释:西方传教士以“地圆说”批判“地方说”,中国士大夫部分接受,部分辩护。
- 文献:徐光启(明末科学家)《农政全书》“天圆地方,古之喻也,非真形也。地圆如球,天包地外,此西学之确论”。
- 应用场景:天文辩论(明末“历法之争”,西学以“地圆”否定“地方”的字面含义)。
- 衍生器物:明末望远镜(外筒圆如天,底座方如地,融合中西形制)。
- 认同群体:徐光启、李之藻等“西学派”士大夫,传教士利玛窦。
3. 民间信仰:民俗符号的固化
- 核心解释:简化为“吉祥图案”,“圆方”代表“圆满与稳定”。
- 实例:剪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