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钵满,部分进口商的年净利润超过1亿美元。
五、君臣佐使:商业网络中的权力层级
巴列维时期的商人世界,形成了一套与王朝权力结构镜像的层级体系。从王室关联的“宫廷商人”到大巴扎的小商贩,每个层级都有明确的权责与利益边界,这种结构既确保了商业秩序,也强化了对王权的依附。
“君”:王室关联商人的垄断特权。这些商人多与国王或王室成员有亲属关系(如王后的弟弟、国王的童年玩伴),或通过巨额献金获得“特许经营权”,控制着利润最丰厚的行业:哈梅内伊家族(非后来的最高领袖家族)垄断制糖业,通过王室关系获得全国糖进口配额,每公斤糖的进口价1美元,售价却达3美元;阿尔达希尔家族则控制汽车进口,1975年独家代理丰田汽车,年销量10万辆,仅代理费就赚2亿美元。他们的办公室通常设在德黑兰的“王室商业区”(靠近皇宫),门口有武装警卫,甚至能直接打电话给首相处理商业纠纷。这些商人是王朝的“经济近臣”,国王通过他们实现对经济的间接控制,而他们则用财富支持国王的政策(如资助王室的慈善基金),形成“利益共同体”。
“臣”:巴扎行会会长的中介角色。德黑兰大巴扎按行业分为32个行会(如地毯行会、香料行会),每个行会由“会长”(由商人选举产生,国王任命)管理,其职责包括:制定商品价格(防止恶性竞争)、调解商业纠纷(替代部分法律功能)、向政府反映商人诉求(如抗议过高的税收)、组织商人参与王室活动(如国王生日庆典的捐款)。会长多为60岁以上的资深商人,既懂传统规矩,又与政府官员保持良好关系,是“商人与权力之间的翻译官”。1975年,地毯行会会长阿里·礼萨成功说服国王降低地毯出口税(从20%降至10%),条件是行会每年向王室“进贡”100条顶级地毯,这种“利益交换”是会长的核心工作。行会会长虽无官方头衔,却在商人中拥有至高权威,其一句话就能决定某个商人能否在巴扎立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佐”:西化精英与官僚的协同。巴列维时期的商人越来越依赖两类“辅助者”:一是“西方留学经理人”,他们多毕业于美国哈佛、宾州大学的商学院,懂英语、会用电脑、熟悉国际贸易规则,为商人处理进口合同、信用证、关税申报等“现代业务”,年薪可达10万美元(是普通商人的5倍);二是“海关与税务官员”,他们掌握着进口许可证的发放、税收减免的审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