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最大),是波斯商人的精神家园与商业枢纽:3000家商铺按行业分区(地毯区、香料区、丝绸区),延续着萨法维王朝以来的格局;但商人的账本已换成西式簿记,算盘与计算器并存。大巴扎的核心竞争力是“信用网络”——商人之间的交易无需合同,一句“以安拉的名义”便具有法律效力,这种基于宗教与家族的信任,让交易成本远低于西方市场。1970年代,大巴扎的年交易额达50亿美元,占伊朗零售业的40%,其中波斯地毯的交易量占全球的60%,商人通过“家族代理制”控制产业链:克尔曼的家族作坊负责编织,德黑兰的商号负责设计与出口,伦敦的分支负责销售,形成“产地-市集-全球”的闭环。正如大巴扎的老商人所说:“我们的商铺在德黑兰,但我们的生意在全世界。”
里海沿岸的“鱼子酱外交”。里海的鲟鱼鱼子酱(伊朗称“黑色珍珠”)是巴列维王朝的“奢侈品名片”,年产量150吨(占全球的70%),主要由王室特许商人经营。这些商人在里海沿岸设立“鱼子酱加工厂”,雇佣当地渔民捕捞鲟鱼(每条成年鲟鱼可产鱼子酱5公斤),加工后用冰镇木箱经德黑兰空运至巴黎、纽约,每公斤售价超1000美元。鱼子酱贸易不仅是商业,更是外交——巴列维国王将“特级鱼子酱”作为国礼送给尼克松、戴高乐等政要,背后是商人精心设计的“品牌故事”(如强调“古法捕捞”“皇室专供”)。里海沿岸的商人因此获得特殊地位:他们可以直接觐见国王,甚至参与制定鱼子酱出口配额,这种“资源特权”让他们在1970年代积累了惊人财富,部分商人的私人游艇比王室成员的还豪华。
三、文化体系:西化浪潮中的传统坚守
巴列维时期的波斯商人,生活在传统与现代的撕裂与融合中。他们既穿西装、用电话、与西方人打交道,又坚守什叶派的商业伦理、家族纽带与巴扎的交易传统,这种“双重文化人格”是他们适应社会转型的生存智慧。
“西装与头巾”的身份混搭。巴列维王朝的西化政策,让商人的外在形象发生剧变:德黑兰的年轻商人穿意大利西装、戴瑞士手表、开奔驰轿车,在鸡尾酒会上用流利的法语与外国商人交谈;但回到大巴扎,他们会换上传统长袍(abaya),与老主顾用波斯语讨价还价,甚至在交易前先做“礼拜”(向麦加方向祈祷)。这种“场合化”的身份切换,体现了商人的实用主义:在与政府官员和外国人打交道时,西化形象是“融入现代社会的通行证”;而在巴扎内部,传统装束则是“获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