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期间亲自为淡水河谷站台,称“中巴铁矿贸易是南方国家团结的象征”。政府层面的推动,使淡水河谷对华出口占比从2000年的15%升至2023年的65%,中国成为其最大市场。这种“政治搭台,商业唱戏”的模式,让淡水河谷在全球资源竞争中获得了独特的地缘优势。
南美一体化为其构建区域护城河。作为南方共同市场(Mercosur)的核心成员,巴西与阿根廷、乌拉圭等国签订关税同盟协议,淡水河谷的铁矿石在南美内部贸易享受零关税优惠,使其得以低价占领阿根廷胡胡伊省钢厂、乌拉圭蒙得维的亚港口等市场。更重要的是,南方共同市场与欧盟的自贸谈判(虽未完全达成)为淡水河谷打开欧洲后门——通过巴西出口至阿根廷的铁矿石,可借道阿根廷与欧盟的关税优惠进入欧洲,规避部分贸易壁垒。这种区域协同,使淡水河谷在应对澳大利亚力拓、必和必拓的竞争时,多了一层“地缘缓冲”。
二、地域基因:天赐资源与地理禀赋的馈赠
淡水河谷的霸权,本质是对地球资源分布的“先天占有”。巴西独特的地质构造与地理区位,为其提供了无可复制的竞争优势——从亚马逊盆地的高品位铁矿到大西洋沿岸的深水港,每一处地理细节都成为资源帝国的基石。
卡拉加斯铁矿是“上帝的礼物”。这片位于帕拉州的矿区,因18世纪葡萄牙殖民者发现“红土”而得名,1967年被淡水河谷勘探队证实为全球最大高品位铁矿床:已探明储量180亿吨,平均品位67%(全球铁矿平均品位仅48%),且矿石中有害杂质(硫、磷)含量极低,无需复杂选矿即可直接冶炼。这种“天然优势”带来极致的成本控制——卡拉加斯铁矿的开采成本仅为澳大利亚皮尔巴拉矿区的60%,中国鞍钢进口的卡拉加斯铁矿,到岸价虽比澳大利亚矿高10%,但因冶炼效率提升,综合成本反而低5%。为开发这片“红色宝藏”,淡水河谷修建了全长890公里的“卡拉加斯铁路”(Ferrocaril Carajás),铁路穿越亚马逊雨林,每天有50列火车(每列载重3万吨)往返于矿区与港口,年运输能力达1.2亿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里约热内卢港与图巴朗港构成“大西洋之门”。巴西东南沿海的深水港群是淡水河谷的“出口利器”:里约热内卢港主航道水深16米,图巴朗港更是达到23米,可停靠全球最大的Valemax级矿砂船(载重40万吨)。相比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