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权力”的畸形格局。
普京时代的“可控寡头”政策重塑权力与资本关系。2000年普京上台后,面对寡头干政的局面(别列佐夫斯基甚至宣称“我可以让叶利钦任命任何人当总理”),推行“分而治之”的策略:对“听话”的寡头(如阿布拉莫维奇)保留其财富,允许其涉足非战略产业;对“干政”的寡头(如霍多尔科夫斯基、古辛斯基)则以“贪腐”“叛国”罪名打击——2003年尤科斯石油公司被强行拆分,霍多尔科夫斯基入狱;古辛斯基的NTV电视台被国有化,本人流亡以色列。这场“清算”并非消灭寡头,而是将其纳入“权力轨道”:寡头必须放弃政治野心,成为“国家资本主义”的执行者,这种“可控性”成为普京时代寡头生存的新政治基础。
二、地域基因:资源禀赋下的财富路径
俄罗斯广袤的国土上,埋藏着决定寡头命运的“地理密码”。从西伯利亚的油气田到北极圈的镍矿,从莫斯科的金融枢纽到通往欧洲的管道网络,资源的分布不仅塑造了寡头的产业版图,更决定了他们与国内外势力的博弈筹码。
西伯利亚的“黑色黄金”滋养了最早的寡头。俄罗斯已探明石油储量达1070亿桶,天然气储量占全球23%,而这些资源主要集中在西伯利亚——萨哈林岛的 offshore 油田、秋明州的陆上油田,构成了寡头财富的核心来源。霍多尔科夫斯基的尤科斯石油公司曾控制西伯利亚1/3的石油产量,日均开采量达170万桶,通过输油管道运往欧洲,年利润超100亿美元;阿布拉莫维奇的西伯利亚石油公司(Sibneft)则垄断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的油气资源,2005年卖给俄气时,交易价达130亿美元。资源的不可替代性,让油气寡头天然拥有与政府谈判的筹码——即使在普京打击寡头时期,俄气、卢克石油等公司仍能保持相对独立,只因俄罗斯财政依赖油气出口(占GDP的30%、外汇收入的50%)。
莫斯科的金融枢纽地位强化了寡头的资本控制力。作为苏联时期的计划经济指挥中心,莫斯科继承了全国的银行、证券、结算系统,寡头们通过收购国有银行(如别列佐夫斯基掌控俄罗斯联合银行),掌控了货币发行、信贷审批的权力。1990年代,莫斯科的10家寡头银行控制了全国70%的金融资产,他们通过“高息揽储”吸收民众存款,再放贷给关联企业,或炒作汇率套利(卢布对美元汇率从1991年的1:1.7暴跌至1998年的1:2000,寡头通过外汇投机赚取暴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