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供应商体系的地理闭环:丰田的供应商按“层级”环绕工厂分布:
- 一级供应商(电装、爱信精机):距丰田总部(丰田市)5公里内,提供核心部件(发动机、变速箱)——电装的空调系统工厂与丰田整车厂仅隔1条公路,上午接到订单,下午即可送货,库存周期仅2小时;
- 二级供应商(小糸制作所):距丰田市10-20公里,提供车灯、座椅等部件,采用“按小时配送”(每2小时送一次货);
- 三级供应商(地方中小企业):距丰田市50公里内,提供螺丝、塑料件等,每日配送1-2次。
这种布局让丰田的“零部件库存周转率”达86次/年(2023年),是福特(35次/年)的2.5倍,资金占用成本降低30%。
- “共同研发”的地理便利:丰田与核心供应商的工程师“跨厂协作”常态化——电装的电池研发团队(丰田市)与丰田的电动车研发部(同市)每周召开3次“联合会议”,2021年推出的bZ4X电动车电池,通过这种协作将充电时间缩短至30分钟(快充至80%),比独立研发快6个月。
- “危机协同”的韧性: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后,丰田市的供应商90%在1个月内恢复生产(其他地区供应商恢复率仅60%),核心原因是“地理邻近便于资源调配”——电装向受损的爱信精机借出20台冲压设备,丰田总部向供应商派遣500名维修技师,这种“集群互助”让丰田在震后3个月恢复90%产能,而日产因供应商分散(跨日本多地),6个月才恢复至70%。
2. 资源匮乏倒逼的“精益基因”
日本“石油99%依赖进口、铁矿石100%进口”的资源禀赋,让丰田从诞生起就明白:“浪费就是犯罪”。这种生存压力,最终孕育出“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的核心逻辑——消除一切不创造价值的环节:
- “零库存”应对资源短缺:1973年石油危机(油价从3美元/桶涨至12美元)重创依赖大排量车的美国车企,丰田却因“JIT(准时制生产)”(仅在需要时生产所需数量的零件),库存周转率比福特高2倍,受油价上涨的影响小50%。危机后,丰田进一步压缩库存,1980年零部件库存仅够1.5天生产,而通用汽车需21天。
- “小批量多品种”适应狭小市场:日本本土市场仅1.2亿人口,且山路多(需要小型车)、城市拥挤(需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