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可靠性”,推动丰田在美国市场主打“耐用性”标签。
2. 全球贸易协定的“出海缓冲”与“博弈适应”
丰田的全球化,始终在“贸易保护与自由竞争”的夹缝中前行,日本政府与全球贸易协定为其提供了“缓冲带”:
- GATT/WTO框架下的“关税红利”:1960-1980年,关贸总协定(GATT)推动“工业品关税下降”(汽车关税从20%降至5%),丰田借此扩大对欧美出口:1980年对美出口达59万辆(占美国进口车35%),比1965年增长50倍。1995年WTO成立后,丰田利用“最惠国待遇”,在东南亚、拉美市场的关税成本降低15%,2000年海外销量首次超过本土。
- 应对“贸易摩擦”的政府协调:1981年,美国因“日美汽车贸易逆差”施压,日本政府与丰田等车企签订“自愿出口限制”(VER),1981-1994年丰田对美年出口上限控制在162万辆。但丰田借此“被动全球化”——1984年与通用合资成立“新联合汽车制造公司”(NUMMI),在美国加州建厂,实现“本土生产规避关税”,1994年美国工厂产能达20万辆,抵消了出口限制的影响。
- 区域贸易协定的“本地化红利”:1994年NAFTA(北美自贸区)生效后,丰田在墨西哥设厂(生产卡罗拉),利用“北美原产地规则”(零部件本地化率62%可免关税),向美国出口的墨西哥产卡罗拉,成本比日本本土生产低12%;2002年欧盟东扩后,丰田在捷克建厂,产品覆盖中东欧,享受“欧盟内部零关税”,2023年欧洲销量达105万辆(占全球14%)。
二、地域基因:丰田市的“1小时供应链”与资源匮乏倒逼的“精益密码”
丰田的根,深扎在丰田市(原举母市,1959年更名)的产业土壤中。这座人口仅42万的城市,聚集了230家丰田核心供应商,形成“从零件到整车”的1小时供应链;而日本列岛“矿产、石油全依赖进口”的资源困境,则倒逼丰田发明“消除一切浪费”的精益生产,将“劣势”转化为“全球竞争力”。
1. 丰田市:汽车产业集群的“密度奇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丰田市的产业布局,是“供应商围着主机厂转”的典范,这种“地理邻近”创造了“响应速度”与“协作深度”的双重优势: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