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浓稠地泼洒在“晨曦花园”的每一寸土地上。林野揉了揉眉心,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和冰冷的数据像无数根细小的针,刺得他太阳穴突突直跳。那是刚出炉的“警情大数据”报告,虽然名为“警情”,但更多是些琐碎却令人头疼的社区日常:仅上一季度,这里就发生了5起电瓶车盗窃未遂事件。值得庆幸的是,每一次都因为队员们熬鹰般的人工蹲守才得以发现和制止,但那种被动和低效,像一根鱼刺卡在喉咙里,难受。
更让他心头添堵的是另外几组数字:夜间高空抛物纠纷3起,每一起都因为缺乏清晰的监控录像而变得扑朔迷离,当事人各执一词,物业夹在中间,调解过程漫长而艰难,邻里关系也一度紧张,甚至有老人因此惊吓过度,久久不敢开窗。还有,遛狗纠纷的处理滞后率同比上升了整整15%,原因很简单——当接到投诉时,保安队员们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翻阅纸质档案,比对狗主人信息,效率低下不说,还常常因为信息不全或更新不及时而耽误处理,导致矛盾激化。
他站起身,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脖颈。老旧监控室里那把陪伴了多年的椅子,发出一声悠长而疲惫的“吱呀”声,仿佛也在抱怨这日复一日、缺乏变化的守卫工作。林野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灯火阑珊的楼群,心中某个角落被深深触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数字背后,是居民们实实在在的不安全感,是社区治理中的痛点。他忽然意识到,社区安防早已不是简单地看门守院那么简单,它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必须迈入智能化的深水区。而眼下这支装备陈旧、效率低下的保安队,就像一艘破旧的小船,根本无法应对即将到来的风浪。装备,必须脱胎换骨!
这个念头一旦产生,就像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林野没有犹豫,他几乎是废寝忘食,将自己埋进了资料堆、数据流和各种安防设备的参数里。那些天,他的办公室成了第二个家,咖啡杯堆积如山,烟灰缸里烟蒂成堆。他像一个精密的工匠,一点点打磨着自己的构想。终于,在一个清晨,他揉着布满血丝的眼睛,敲定了那份沉甸甸的《智慧安防体系升级方案》。方案足足有几十页,图表、数据、设备参数、预期效果……一应俱全,字里行间都透着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居民安全的责任感。
方案的核心,是他提出的“四维升级”理念。
第一维,他称之为“鹰眼”全域覆盖。这不仅仅是增加摄像头那么简单,而是要构建一个立体、智能、无死角的监控网络。他计划新增24路星光级高清枪球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