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劝导队的组建更花了心思。林野在公告、群通知之外,还特意找到几位在小区颇有威望、也养宠物的热心阿姨大叔(比如退休的王老师,她总是把小区花坛打理得井井有条;还有年轻妈妈小李,她的小女儿和宠物狗就像好朋友),请他们担任首批志愿者骨干。报名的人比预想的多,林野进行了严格筛选和半天岗前培训,特别强调了沟通的“柔性”和操作的“规范性”,反复叮嘱:“我们的目标是引导,不是指责;是帮助,不是添堵。”
服务对接方面,林野跑了几家宠物医院,最终与一家规模中等、服务口碑不错的“爱心宠物诊所”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敲定在细则实施满一个月后举办首场“社区宠物健康服务日”。
进展与阻力:
新规推行头两周,效果立竿见影。大部分养宠居民都自觉配合。早晚遛狗时,能看到不少人手里拎着袋子或纸巾,像执行任务一样,主动走向收集点。步道上、草坪里的“地雷”显着减少,宠物排泄物的异味也大大降低,空气似乎都清新了不少。劝导队穿着统一的蓝色小马甲(上面印着萌萌的爪印和“文明养宠,从我做起”),像移动的风景线,在广场、花园巡视。看到牵绳不紧的,会上前温和提醒:“您好,狗狗很可爱,不过为了安全最好把绳再收短点哦?它可能会吓到路过的孩子。”遇到忘记带袋子的,志愿者会递上备用的环保袋,带着微笑:“给您一个袋子,前面就有收集点,方便得很。”这种帮助而非指责的方式,像春风化雨,得到了大部分养宠者的理解和配合。微信群里的抱怨声明显减弱,多了不少点赞和感谢的声音:“今天路上干净多了!”“早上看到志愿者给忘带袋子的大姐递了一个,真好!”
然而,平静之下暗流涌动。林野的登记簿里很快记录了几起劝导受阻事件:有人在志愿者提醒拴绳时嗤之以鼻,翻了个白眼:“我自己的狗,懂事得很!用得着你管?”甚至在遛大型犬时,故意在单元门口不清理粪便,扬长而去。更棘手的是个别投诉电话打到了物业前台,措辞激烈,指责劝导队“多管闲事”、“骚扰私人空间”。居民间也出现了新的“鄙视链”苗头,有宠物的觉得被针对、受约束,觉得自己的爱宠被“污名化”;不养宠物的则认为处罚力度不够、见效慢,觉得“就差没把人按在地上摩擦了”。
刘书记在周例会上拍了拍林野的肩膀,语气带着理解和鼓励:“小林啊,看到了吧?最难啃的骨头在后面。硬件好建,服务能铺开,但改变人的观念和行为习惯,是最磨人、也最考验韧性的活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