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着毁灭的能量。而下方主控室里那些对此一无所知的身影……
“砰。”
一声轻响,技术科王科长——一个头顶微秃、身材发福、总是端着一个印着“先进工作者”字样的硕大玻璃杯的中年男人,将一份装订好的文件轻轻放在林野桌角。那正是林野被“润色”得面目全非的报告最终打印稿。
“小林啊,还在看呢?”王科长脸上堆着和煦的笑容,声音温和,带着一种长辈式的关怀,顺手拧开杯盖,一股浓烈的枸杞红枣味弥漫开来。他慢悠悠地啜了一口,目光扫过林野面前那份布满红批的原稿,又落在他紧握道尺、指节微微发白的手上。
“报告我帮你把过关了,按流程重新梳理了一下,这样报上去更稳妥。”王科长放下杯子,双手习惯性地在小腹前交叠,身体微微前倾,压低了声音,语重心长,仿佛在传授什么职场金科玉律,“年轻人有技术,有冲劲,想把工作做到极致,这很好。但是呢,在机关里写报告,尤其是这种涉及重大隐患和投入的评估报告,光有技术不行,得讲究个‘大局观’。”
“大局观?”林野的声音有些干涩,目光依旧盯在那些被删改的关键数据上。
“对喽!”王科长一拍大腿,像是终于点到了题眼,“你看啊,你原来写的,数据是精确,问题是尖锐,方案也够硬。可你想过没有?”他伸出胖胖的手指,点了点报告标题,“这么尖锐的问题,这么高的风险概率,这么急迫的投入要求,你让上面的领导怎么批?批了,万一真出事,责任是不是就坐实了?万一没出事,这投入算不算浪费?还有,”他声音压得更低,带着点推心置腹的味道,“你提的方案,涉及停产更换,这牵扯生产计划、财务预算、设备采购,甚至影响其他部门的考核指标!你写得这么透,这么急,让其他部门怎么看我们技术科?会不会觉得我们小题大做,故意制造紧张空气?会不会觉得我们不懂协调,不懂平衡?”
王科长叹了口气,拍了拍林野的肩膀,那力度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开导”:“小林,技术问题,点到即止就好。把风险点出来,把建议提得‘有弹性’,把最终决策的空间留给领导,把协调沟通的余地留给其他部门。这才是成熟的做法,这才是维护‘稳定’和‘和谐’的大局观!懂了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枸杞红枣的味道混合着某种无形的、粘稠的“道理”,沉沉地压在林野的呼吸上。他看着王科长那张圆润的、写满“世故”与“稳妥”的脸,又低头看着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