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强攻无效,而且可能加速对方的自毁。他必须改变策略。
面对这种随时可能自毁、且原理诡异的敌人,林野的策略是:利用物理场干扰,破坏其赖以工作的电化学平衡——能斯特方程。电位分析法,无论是参比电极还是工作电极,其测量的基础都是离子在电极/溶液界面上的交换平衡,以及由此产生的电位差。如果能破坏这种平衡,就能干扰传感器的正常工作。
他利用探伤仪附加的电场发生器,在耦合剂体系中施加一个低频(如0.1Hz)、强度可控的正弦交变电场。这个电场的频率远低于传感器的任何可能的工作频率,但其强度足以影响离子在溶液中的迁移。他需要做的,不是摧毁传感器,而是让它“失语”。
交变电场的方向,他特意选择了一个与传感器测量回路(工作电极-参比电极)可能平行或垂直的角度。他的目标是诱导“能斯特失衡”。对于依赖稳定扩散层和平衡电位的经典电位法(基于能斯特方程)来说,这种交变电场会扰动耦合剂中离子的定向迁移和双电层结构。它会引入额外的、不可预测的液接电位或扩散电位误差。传感器内部用于计算和编码的“虚拟pH值”,在这种干扰下,开始出现非线性的、无法校准的漂移和跳动。
更妙的是,持续的、无法消除的误差,超出了传感器自适应校准的范围。其内部用于记录校准参数和异常事件的缓存区开始发生溢出。为了保全核心逻辑(或者,更可能是设计上的一个缺陷),它将部分加密的校准日志内容,以错误代码的形式,短暂地输出到其电极表面的电化学响应上。
林野紧盯着电位读数和传感器的微观成像。他不断调整交变电场的频率和场强,寻找那个能够最大化干扰、同时又不至于彻底摧毁传感器的“甜蜜点”。在特定频率和场强的交变电场下,原本规律的OCP漂移变得混乱无序,如同醉酒的舞者。突然,在传感器参比电极的表面,原本致密的纤维结构上,浮现出一行行极其微小的、由选择性腐蚀或沉积形成的“点阵”符号。这些符号在深紫外光的照射下,若隐若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通过高倍成像和模式识别,探伤仪的AI辅助系统将这些点阵符号翻译为文本,显示在屏幕的一个角落:
Calib Log #237: Subject LiuC_Signature_Habit_Mapping. Iteration 237. RefE Calib Coeff A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