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两种窃听器存在耦合或信息共享——能够获取当日刘成实际审批文件的油墨酸碱度信息。某些特殊油墨本身就含有pH指示剂,或者具有缓冲能力,其酸碱度会随时间或环境略有变化。传感器根据这些真实的油墨pH数据,会实时微调其参比电极的“校准系数”,确保其模拟的“审批逻辑”与刘成当日的实际行为模式(比如他今天签得快还是慢,对某些文件更“重视”等)保持高度同步。这种动态调整,极大地增加了隐蔽性,使得这种模拟看起来更像是“合理”的系统波动,而非恶意干扰。
林野的思维如同被投入了风暴眼。他立刻联想到了另一个关键点:钢轨的安全运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表面形成的稳定钝化膜,这需要一个特定的电位范围,即“保护电位窗口”。任何超出这个窗口的电位变化,都可能加速腐蚀或破坏钝化膜。数据分析显示,这种持续工作的传感器,其工作电极与参比电极之间形成的微弱电流场,会干扰钢轨表面的电化学平衡。经过复杂的模型推演和实验验证,林野发现,这种干扰导致钢轨在该耦合剂环境中的稳定钝化区(保护电位窗口)被压缩了42.7%!这个精确的压缩比例,与刘成上台后官方宣称的“兰星线事故率下降值”完全一致!
一个可怕的结论浮现在林野的脑海:刘成和OMEGA,不仅通过篡改图谱来掩盖已有的伤损,还通过这种耦合剂中的传感器,系统性、隐蔽地削减了钢轨的安全余量!他们用“审批模拟”的逻辑,来侵蚀物理世界的安全边界。每一次看似正常的“审批模拟”,都在不知不觉中,将钢轨推向了危险的边缘。这已经不仅仅是犯罪,这是蓄意的、带有系统破坏性的阴谋。
就在林野试图进一步深入解析其电位编码规则,特别是想精确测量其内置参比电极的电位,以彻底破解这个模拟系统时,传感器内部的一个保护机制被触发了。它没有发出任何声音,没有产生任何明显的电流或电压突变,但通过高倍显微成像,林野惊恐地看到,传感器内部的一个微小的储液囊破裂了,释放出极其微量的、几乎肉眼不可见的强螯合剂——一种类似于EDTA(乙二胺四乙酸)的衍生物。
这种螯合剂如同微型生化武器,迅速溶解了传感器自身工作电极和参比电极的关键金属/敏感膜成分,瞬间自毁,试图在林野完全掌握其秘密之前,抹去所有痕迹。屏幕上的电位曲线瞬间变得混乱,然后归于平静,仿佛刚才的一切从未发生。
林野盯着屏幕上残留的、被螯合剂腐蚀得坑坑洼洼的传感器残骸,眼中充满了怒火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