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战俘待遇,为德国的谈判增加了重要筹码。
谈判桌前的博弈比预想中更加激烈。11月19日,在柏林郊外的万湖会议旧址,德国代表与美苏等国展开首轮磋商。苏联代表安德烈·维辛斯基态度强硬:"德国必须开放西里西亚的煤矿开采权,否则免谈。"美方代表则紧盯德国在非洲的矿产贸易线路。德国首席谈判官奥托·布劳恩不慌不忙地播放了精心准备的视频:德国本土的难民营里,归国战俘与家人相拥而泣;新建的工厂中,退伍士兵正接受职业培训。"我们能提供物资,但绝不损害主权。"布劳恩将物资清单推向前方,"每10吨面粉、4吨罐头、1吨药品,交换100名战俘,分批次交付。"
与此同时,军事重建局在国内展开紧张筹备。20个师的部队分散至莱比锡、德累斯顿等城市,征用废弃的厂房改建成临时安置营地。古德里安亲自前往莱比锡检查工作,看着士兵们将成捆的毛毯、崭新的制服搬入营房,他叮嘱道:"这些兄弟经历了地狱,我们要让他们感受到祖国的温度。"医疗部门紧急抽调500名医生、2000名护士组成专项医疗队,针对战俘可能出现的冻伤、营养不良等病症进行集中培训。
11月20日凌晨,经过36小时的拉锯战,谈判终于取得突破。德国以首批物资换回1.2万名战俘,其中8000人来自苏联,4000人来自英美阵营。作为附加条件,德国同意开放部分占领区的钾盐矿贸易,但严格限定开采范围与参与企业资质。当协议签署的消息传回柏林,统帅部爆发出热烈的欢呼。
在积分方面,虽然前期物资兑换消耗了1.8万点,但随着贸易通道的开放,德国与瑞典的钢铁交易、和土耳其的棉花贸易迅速展开。三天内,通过新增贸易往来获取了0.6万积分。截至11月20日晚,德国总积分稳定在33.49万点。而在边境口岸,第一列载着归国战俘的列车正缓缓驶入。车厢门打开的瞬间,裹着军大衣的士兵们蹒跚着走下火车,迎接他们的是飘扬的德国国旗、温暖的热汤,以及早已等候在此的家人。
这场跨越国界的营救行动,不仅带回了数千名同胞,更向世界展示了新德国的战略智慧与人文关怀。随着后续交换计划的推进,更多战俘将重返故土,为德国的重建注入新的力量。而在积分的精密计算与资源的合理调配中,德国正稳步迈向战后复兴的新征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二十五章 资源整合与战略扩张:新时代的发展蓝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