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未来的外交与军事博弈,正蓄势待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二十五章 资源整合与战略扩张:新时代的发展蓝图
第三节 战俘赎回:以资源换归途
1945年11月18日清晨,柏林的天空被厚重的云层笼罩,寒风裹挟着细碎的雪粒拍打着临时政府大楼的玻璃幕墙。汉斯站在统帅部作战室巨大的地图前,目光紧锁着标注在苏联与西欧地区密密麻麻的战俘营坐标。根据情报部门的精确统计,苏联境内关押着约300万德军战俘,他们中的大多数被送往西伯利亚的矿场、林场,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而英美等盟军阵营俘虏的约175万德军,则分散在法国、英国及美国本土的数十个营地。这些数字如沉重的石块,压在每个德国人心头,也成为汉斯必须破解的战略难题。
"先生们,每一名战俘都是德国未来的希望。"汉斯转身面对围坐在会议桌旁的内阁成员,指节重重叩击桌面,"我们要用一切手段,将他们带回家。"统帅部会议室内,全息投影闪烁着幽蓝的光芒,实时更新的积分数据与占领区地图交织呈现。此刻,德国总积分约为34.69万点,占领区域面积达[X]平方公里,120个师的部队依托交通枢纽与资源产地构建起稳固防线,但这些冰冷的数字远不及同胞的性命重要。
战略资源部部长卡尔·施密特推了推金丝眼镜,展开手中的物资清单:"若要打动苏联与盟军,基础生活物资是最佳筹码。西伯利亚的严寒需要高热量食物,而英美更看重医药资源。"经过连夜测算,最终敲定以800吨面粉、300吨肉类罐头和100吨医用药品作为首批交换物资。但这意味着要消耗1.8万积分,相当于鲁尔区三天的工业产出。当施密特报出数字时,会议室陷入短暂的沉默——这些积分本可用于兑换新型坦克的生产线,但汉斯没有丝毫犹豫:"立即执行,资金缺口从贸易收益中填补。"
11月18日下午,德国通过瑞士红十字会向苏联、美国、英国发出正式谈判邀约。情报安全总局的特工们早已渗透至各个战俘营周边。在西伯利亚的针叶林中,特工伪装成伐木工,用微型摄像机记录下德军战俘在零下30度环境中徒手伐木的画面;在英国的威尔特郡,化身为农场帮工的情报人员,则悄悄拍摄下部分营地拥挤的居住环境。这些影像资料被剪辑成短片,通过中立国媒体传播,瞬间在国际舆论场掀起波澜。《日内瓦公约》的条款被反复提及,各国反战组织纷纷发声,要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