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为国家的战略决策提供着无可替代的支持。
第二十五章 资源整合与战略扩张:新时代的发展蓝图
第十节 科技军工复合体:全维度战略科研攻坚
1945年12月13日,德国总积分结余139.38万点,汉斯在紧急召开的科研联席会议上,将全息投影切换至全球军事态势图:"我们不仅要制造武器,更要掌控战争的底层逻辑!所有基础研究必须向军事需求倾斜!"随着指令下达,德国整合基础工业研究所、军事工业研究所与情报处资源,启动覆盖通讯、材料、工业体系的全方位科研攻坚战。
一、电磁霸权:通讯技术的军事化突破
战略资源部从总积分中划拨50万点,组建"赫尔墨斯"通讯科研专项。在哥廷根的电波实验室,物理学家们利用积分兑换的美国贝尔实验室专利技术,夜以继日攻关短波通讯加密系统。工程师将从瑞士购入的微型真空管集成到军用电台中,使设备体积缩小60%,重量降至5公斤,单兵可轻松携带。更具革命性的是代号"瓦尔基里"的卫星通讯预研项目——尽管受限于1940年代技术,科研团队仍尝试将积分兑换的德国V-2火箭技术与无线电定位系统结合,计划发射搭载中继天线的近地轨道飞行器,为跨洲军事指挥提供可能。
情报处同步配合行动,特工伪装成远洋船员,在中立国港口窃取盟军最新通讯频段数据。当第一台装备跳频技术的FuG 101型电台在东线测试成功时,其每分钟500次的频率跳变速度,让盟军传统的无线电监听设备彻底失效。
二、材料革命:钢材与合金的战争进化
基础工业研究所投入30万积分,启动"莱茵钢铁"材料专项。科研人员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合金钢微观结构,通过添加从瑞典秘密进口的钨、钼等稀有金属,成功研发出新型装甲钢。这种被命名为"日耳曼之盾"的材料,在-40℃低温下仍保持1300MPa抗拉强度,较虎王坦克使用的装甲提升40%。更关键的是,通过优化冶炼工艺,每吨钢材的生产能耗降低25%,为大规模军工生产奠定基础。
在导弹材料领域,冯·布劳恩团队与材料学家合作,开发出耐1800℃高温的陶瓷复合涂层,用于覆盖V-2导弹的火箭发动机喷管。当这种改进型导弹在波罗的海试射时,射程从320公里提升至400公里,精度误差缩小至300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三、工业根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6页 / 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