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80万积分,建立起当时最先进的情报技术实验室。从美国黑市购得的早期计算机雏形——继电器式密码分析机,能够在数小时内破解复杂的军事密码;积分兑换的航空胶片扫描仪,可将间谍飞机拍摄的胶片快速转化为高清图像,识别精度达到1米以内。
在通讯技术方面,情报处研发出微型无线电发报机,重量不足200克,却能实现50公里范围内的加密通讯。这种设备被大量配备给潜伏在各国的情报人员,使情报传递效率提升数倍。同时,利用积分引进的微缩摄影技术,让情报人员能够将整本书籍的内容压缩到一枚邮票大小的胶片上,便于隐秘传递。
四、人力渗透:精密策划的间谍行动
情报处制定了"蜂巢计划",系统培养新一代间谍。在德累斯顿郊外的秘密训练营,学员们接受包括语言、格斗、伪装等全方位训练。积分兑换的好莱坞级易容材料,让间谍能够在数小时内变换身份;特殊的记忆训练课程,可使学员在短时间内掌握目标国家的风俗细节。
首批50名精锐间谍在12月9日被派往世界各地。其中,化名为"狐狸"的女间谍潜入巴黎,凭借积分兑换的贵族身份伪装,成功打入法国高层社交圈;伪装成红十字会医生的特工则奔赴意大利,在盟军野战医院收集军事部署情报。每一名间谍的行动都经过精密策划,确保将风险降到最低。
12月7日 - 12月9日这三天里:
- 每日基础积分获取:1积分/秒×24小时×3600秒 = 86,400积分
- 每日土地积分获取:357,000积分
- 三日总获取积分:(86,400 + 357,000)×3 = 1,330,200积分
- 情报处建设消耗积分:
- 总部设施建设:80万积分
- 全球站点布局:60万积分
- 技术设备采购:80万积分
- 人员招募培训:40万积分
总计消耗:260万积分
- 总积分结余:523.34万 + 133.02万 - 260万 = 396.36万积分
当夜幕降临,柏林情报处总部的灯光彻夜不息,无数加密情报通过电波汇聚于此。从欧洲战场到美洲大陆,从大西洋海底电缆到中东的沙漠商队,德国的情报网络如一张无形的大网,悄然笼罩世界。这个由积分堆砌而成的情报帝国,正成为德国在战后博弈中的关键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5页 / 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