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这次县试,《千里马赋》这个题目,其他考生选择的切入口都是比较中规中矩的,要么从“伯乐相马”开始,要么从韩愈的《马说》开始。
\n
而这名考生选赤兔马作为切口,先写赤兔马天然生长的神俊模样,再写它在董卓、吕布身边的情形,最后写跟随关羽之后的样子。
\n
这三种状态的对比,自然而然地就引出了一个问题。
\n
——同样的一匹马,为什么会有这些截然不同的表现呢?
\n
于是,就能顺理成章地从赤兔马这个切入口,后半部分转向了“才”与“遇”之间的关系。
\n
学正继续看了下去。
\n
“何哉?岂其性有异乎?所托非人耳!良骥不遇伯乐,则骈死于槽枥;贤才未逢明主,徒老死于蓬蒿。
\n
庆历之始,欲致野无遗贤。贡举新规,诚开天厩之路。然庠序绳墨,童子束发即缚于书案,灵性销铄如枯荄,岂真得千里材耶?
\n
昔伯乐相马,不观牝牡骊黄而察其志。今之取士,独以经书典籍而绳英杰。
\n
大钧5播物,岂分畛域6之私;圣代求贤,宁限辕轭7之固。
\n
嗟乎!志士拊膺,悲‘先忧’之志空许;君子扼腕,叹‘后乐’之怀难从!”
\n
看完整篇赋文,学正也是在堂中来回踱步了片刻。
\n
“您怎么看?”学录问道。
\n
学正想了想,评价道:“通篇气盛言宜,比兴兼用,犹闻昌黎先生‘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之回响。若论微瑕,则‘灵性销铄如枯荄’稍露痕迹,然瑕不掩瑜,仍不失为一篇谠论。”
\n
就赋而言,高分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