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使用桔槔汲水,直到汉灵帝时期,大宦官毕岚造了翻车,水车的雏形才终于诞生。
\n
要按照正常的发展,从人力翻车进化成水力筒车,中间还要等上八百年。
\n
刘昀占了先知之便,又有高中时的力学知识在手,便着手捣鼓起了这玩意。
\n
且不提水力筒车能节约多少人力成本,仅仅是“救旱岁苦”,便值得刘昀投入精力。
\n
“世子,听说这几日‘天工阁’对便携手/弩进行了二次改良,不知效果如何?”
\n
刘昀回过神,抬起左手,扬了扬握着的轻弩,满意道:
\n
“射程比上回提升了二十丈,射击速度快了一倍。比起精兵弓队,显然还是我们的轻弩更有优势。”
\n
汉弩根据强度,可粗暴地分为轻弩与重弩。重弩大多是弩机与弩炮,重量大,不易携带,以单人的臂力难以拉开。
\n
而汉朝能够随身携带的轻弩,射程比起普通的弓来说并没有多大优势,且弩的装填速度缓慢,成本较大,综合分析,准备一支轻弩队,在战场上的效益远远比不上一支强有力的精弓队。
\n
但如果,将轻弩进行改造,延长射程,降低装填速度呢?
\n
刘昀从箭篓抽出一支木羽弩箭,推入矢道,目对望山,扣动弩机。
\n
弩箭射出,横跨八十余丈,正中田埂外的银杏树。
\n
这次改良的轻弩,射程约在280米左右。数值看似不起眼,说出去却无人敢信。
\n
要知道这只是一张二石不到的轻弩,而非十石的大黄弩。两石以内的汉弩,普遍射程只有100米左右,超过200米射程的弩,至少需要四石以上的张力,其重量与所需的臂力与二石以下的轻弩不可同日而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