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胖子的侄子呢?"我问,"士林夜市那边有消息吗?"
"去踩过点了,"老张压低声音,"确实有个玉器摊主姓周,五十多岁,长得跟照片上的周胖子有七分像。但直接问太冒险,得想个办法接近他。"
阿美突然想起什么:"对了,我外公留下的通讯录里有个姓周的,好像是周胖子的弟弟。也许可以从这个角度入手?"
下午,我们分头行动。老张去国家图书馆查更多资料;老邻居约了林文雄去拜访几位古董商;我和阿美则继续在家研读古籍,试图从浩如烟海的文字中找出蛛丝马迹。
书房里,阳光渐渐西斜,照在书架上一排排新买的古籍上。这些书大部分是台湾出版的影印本,有些在大陆早已绝版,甚至被列为禁书。我尤其珍视那套《中国地方志集成》,收录了全国各地数百种县志、府志,其中不少是孤本或手抄本。
"看这个,"阿美突然指着《福建通志》里的一页,"乾隆四十二年,福建巡抚呈进'古铜方罍一件,高尺有二寸,四面作兽首,腹铭十二字',这不就是我们找到的那个吗?"
我凑过去看,果然描述极为相似。更令人惊讶的是,下面还有一行小字:"此器原藏南京瞻园,明末流落闽中,今复归内府。"
"瞻园是明朝徐达的府邸,"我回忆着相关的历史,"后来成为清代布政使衙署,收藏了不少文物。看来这个方罍确实是从南京流出的,转了一大圈,最后又回到南京,然后1949年被带到台湾..."
阿美轻轻抚摸着书页,仿佛能透过纸张触摸到那段沧桑历史:"文物就像人一样,也有自己的命运。"
傍晚,老邻居回来了,带回一个重要消息——周胖子的侄子周国栋最近在打听青铜器的行情,似乎手头有货要出手。
"太巧了,"老邻居若有所思地说,"我们刚找到青铜方罍,他就开始行动..."
"会不会是有人走漏了风声?"我警觉地问。
老邻居摇摇头:"更可能是他一直在等合适的时机。林文雄说,周国栋这些年过得并不好,欠了不少赌债。"
我们决定明天由老邻居出面,假装是香港来的古董商,去试探周国栋。老张负责望风,我则和阿美去台北故宫查更多资料,双管齐下。
晚饭是阿美做的家常菜——三杯鸡、炒山苏和蛤蜊汤。三杯鸡用的是地道的台湾做法,米酒、麻油和酱油的比例恰到好处,九层塔的香气扑鼻;山苏是台湾特有的野菜,嫩滑爽口;蛤蜊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