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觉敏锐的齐鲁书社趁势推出“足本”,却在序言里严肃声明“供学术批判使用”,结果各大高校图书馆的借阅卡永远停留在“西门庆初会潘金莲”那页——教授们发现学生总用红笔在风月段落画满波浪线,有位老研究员在书页夹缝批注“此处应注意封建社会女性压迫”,却被调皮学生续写“也应注意体位压迫”。
新世纪数字化浪潮中,这部400年前的情欲百科上演“赛博突围”。2008年某古籍数据库将《金瓶梅》全文上线,却在午夜流量高峰时段引发服务器宕机,技术员查看后台数据哭笑不得:用户对“王婆贪贿说风情”章节的文本复制量,竟是“宋惠莲含羞自缢”的237倍。
因而,听到老张喜欢看“金瓶梅”,我想打瞌睡有人递枕头,一般喜欢看古代小说的主,约摸着都喜欢搞点收藏,如果能借此把老张拉过来合伙干,我如虎添翼,摩托变飞机不是梦啊。
我试问道,“你没想过倒腾点老玩意?让沉睡在仓库的老东西发挥价值?”
“正合我意啊,兄弟。老哥看仓库有些年头了,看着这么多宝贝腐朽放烂了,我是于心不忍啊。”又闪烁着黑白分明的小眼珠说道,“顺便能挣点钱,也能补贴一下家用。”
我知道后半句才是真心话,热情低回应道,“老哥既然有心从事这桩变废为宝的买卖,老弟肯定搭把手!”
有了这些铺垫,老张的动能就急速膨胀,带着我东跑西颠,除了一些画工颇为精湛的老茶壶、茶碗等,还找到一批“文革瓷”,所说的“文革瓷”,是指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各地瓷器厂制作的带有浓厚“文革色彩”的陶瓷器皿,比如工农兵形象、样板戏题材、主席语录等内容的装饰、实用瓷器和雕像。因为处于现代制瓷和传统制瓷的过渡时期,这些“文革瓷”在制作工艺、图案造型、题款文字上,与古代和现代瓷器都有一定区别,特点是瓷胎厚、造型多、工艺精等特点,算得上中国陶瓷大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当然价格也比较高,算得上是物超所值。
1966年文革爆发后,传统陶瓷艺术被纳入“破四旧”革命对象,景德镇千年窑火险些熄灭。为适应“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号召,全国瓷厂被迫转向政治题材创作。醴陵群力瓷厂在1956年重建时就承担“红色官窑”使命,其1958年烧制的“胜利杯”已显露政治符号化倾向。至1974年,中央直接向湖南、山东、江西三大名窑下达“主席用瓷”烧制任务,最终景德镇凭借釉下五彩工艺胜出,启动代号“7501工程”的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