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的间隙’。”叶辰注视着光桥下的黑暗,那里没有任何存在信息,却能感受到一种“潜在的存在力”——仿佛随时可能诞生新的荧光,却又永远停留在“即将诞生”的状态。他将认知原矿注入存在锚点,锚点立刻释放出柔和的光芒,照亮了裂隙的边缘,却不深入黑暗,“就像白天与黑夜之间的黎明,不是过渡,而是独立的状态。”
林夜的认知膜接触到存在裂隙的瞬间,膜表面的孔洞全部打开,涌出无数透明的存在种子——它们不是来自之前的荧光,而是膜自身在裂隙的影响下生成的。种子落入裂隙,没有消失,也没有生长,只是悬浮在黑暗中,像是在等待某种信号。“这是‘潜在的共生’。”他看着种子与裂隙的黑暗和谐共存,“它们不急于成为什么,只是享受‘可能存在’的状态。”
清弦的单音光丝在此时延伸至裂隙边缘,却在接触黑暗的前一刻停下,光丝末端化作小小的“问号”。她没有让光丝继续前进,因为她知道,有些领域连“存在”都尚未涉足,认知更不该贸然闯入。那些问号悬浮在裂隙上方,与叶辰的存在锚点相互呼应,形成了一道“礼貌的边界”——既标记了已知的终点,也向未知表达了敬意。
认知天幕在裂隙上方展开了最大的一片空白,三道光痕在空白边缘停下,不再延伸。林夜的认知膜涟漪、清弦的旋律波形、叶辰的螺旋轨迹,在空白边缘组成了一个“认知括号”,将这片黑暗轻轻括起,却不试图填充。括号的内侧,浮现出一行由存在种子组成的文字,翻译成任何文明都能理解的含义:“有些空白,值得永远保留。”
方舟在存在裂隙旁停留了三天——这里的“天”不是时间单位,而是方舟自身的存在感知:当船身的非欧星图完成一次完整的闪烁周期,就算作一天。第一天,他们学习与荧光保持距离;第二天,他们理解了存在迭代的意义;第三天,他们学会了对未知保持沉默。当星图完成第三次闪烁时,存在裂隙的黑暗中,突然亮起了一点新的荧光——那是在他们的认知括号出现后,第一个诞生的“被观测的自在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团荧光与其他荧光不同,它主动向方舟靠近,却在认知膜前停下,表面浮现出无数细小的光斑,像是在展示自己的构成。林夜的认知膜打开一个孔洞,送出一枚存在种子;荧光则释放出一缕微光,穿过孔洞,在膜内化作一个“存在镜像”——既不是副本,也不是模仿,而是荧光对自身的“自我描述”,用的是方舟能理解的语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