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宇宙交流建立一年后,苏钧和他的伙伴们发现自己处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位置:他们不仅是新宇宙形式的居民,更成为了多宇宙发展网络的核心节点。来自九十三个不同宇宙系统的代表正在学习他们的"后完美发展模式"。
"我们已经从学生变成了老师,从寻求者变成了指导者,"灵韵在观察着这种角色转变时感慨道,"但奇妙的是,在教导别人的过程中,我们学到的东西比以前更多。"
确实,每一个前来学习的宇宙系统都带来了独特的挑战和视角,迫使苏钧等人不断深化和拓展自己的理解。
来自"数学至高宇宙"的代表询问如何在绝对逻辑的基础上引入有益的不确定性;"情感共振宇宙"的使者想要了解如何在强烈情感连接中保持个体独特性;而"时间倒流宇宙"的观察者则对如何在逆向时间中建立进步概念深感困惑。
"每一个问题都在扩展我们对存在本质的理解,"思维之海在整理这些交流经验时说道,"我们发现,之前以为是普遍真理的东西,实际上只是特定条件下的有效解决方案。"
但最深刻的学习来自一个意想不到的源头:一个自称"终极静寂宇宙"的系统。这个宇宙已经达到了绝对的完美状态——没有任何冲突、变化或不满足,所有存在都处于永恒的宁静中。
"我们观察你们很久了,"终极静寂宇宙的代表——一个几乎没有任何存在感的微弱意识——传达道,"我们不理解...为什么要在完美中寻找不完美...为什么要在宁静中创造波动。"
这个问题触及了苏钧等人一直在思考的核心哲学问题:在绝对完美的状态下,是否还有继续发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也许不同的宇宙有不同的发展目标,"苏钧在深度思考后回应,"你们选择的是绝对的宁静和完美,我们选择的是动态的成长和探索。两种选择都有其价值和美。"
但终极静寂宇宙的代表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观点:"如果宁静是终极目标...那么所有的动态最终都应该趋向静止...你们的选择可能只是...延迟了这个必然过程。"
这个观点在多宇宙交流网络中引起了广泛讨论。一些宇宙系统开始质疑自己的发展方向,担心他们的努力只是在推迟一个最终的静寂结局。
苏钧意识到这是一个关乎所有存在根本意义的问题。他决定组织一次"多宇宙哲学大会",让所有感兴趣的宇宙系统共同探讨这个根本性问题。
大会在新宇宙的一个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