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的监管问题。王晓东带着技术团队连夜飞往万象,在两国海关总署的协调下,用三天时间搭建起临时数据中转站。他在现场对企业代表说:“风险与机遇并存,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西南省来当!”
当首列满载电子产品的 “移动自贸区” 班列驶出昆明站时,王晓东收到了邻国贸易部长的祝贺短信。但他没有时间松口气,新的危机接踵而至 —— 合作区某家韩资企业因劳资纠纷停工,引发其他外企对投资环境的担忧。
“王省长,韩国商会要求政府介入调解。” 李维民拿着报告走进办公室,“可劳动法有明确规定,政府不能干预企业内部管理。” 王晓东揉了揉太阳穴,突然眼前一亮:“我们成立跨境劳动争议调解中心,邀请三国法律专家和工会代表入驻,用柔性调解代替刚性执法。”
调解中心成立当天,王晓东亲自到场致辞:“在这里,没有国界的隔阂,只有对公平的追求。” 他的话打动了在场的企业代表,韩资企业负责人握着他的手说:“王省长,您让我们看到了西南省的魄力。”
随着制度创新的深入,西南省逐渐形成了 “政策 + 科技 + 人文” 三位一体的跨境合作模式。在一次国际经济论坛上,王晓东作为特邀嘉宾发言:“我们不做政策的搬运工,而是制度创新的设计师。” 他展示的一组数据引发轰动:跨境经济合作区企业数量突破 500 家,电子口岸平台日均处理订单量增长 300%,区域内贸易额同比增长 67%。
但在成绩面前,王晓东始终保持清醒。深夜的省政府大楼里,他和罗卫国书记对着沙盘研究新的规划。“老罗,我们要把创新触角伸向金融领域。” 王晓东指着中缅边境,“试点跨境人民币结算,建立区域投资担保机制。” 罗卫国点头:“我联系央行,争取政策支持。”
就在西南省全力推进新规划时,国际局势突变,某大国对东南亚实施贸易制裁,合作区多家企业的订单被取消。王晓东连夜召开紧急会议,提出 “双循环 + 本土化” 战略:一方面开拓国内中西部市场,另一方面推动企业与周边国家深度融合,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
在一次企业座谈会上,王晓东鼓励企业家:“危机是创新的催化剂。我们要把压力变成动力,让西南省成为国际产业链中不可替代的一环。” 他的话点燃了现场的热情,某汽车零部件企业当场宣布与老挝高校共建新能源实验室。
时光飞逝,,西南省成功举办首届 “一带一路” 跨境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