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手机在桌面震动,是妻子发来的消息:“周末回家吗?” 王晓东盯着屏幕上跳动的光标,迟迟无法打出回复。调任意味着要与家人长期分离,女儿小悠正处在高考关键期,他的手指无意识摩挲着婚戒,金属圈在灯光下泛着冷光。
窗外忽然下起雨,细密的水珠在玻璃上蜿蜒成河。王晓东起身推开窗,潮湿的风裹挟着尘土气息扑面而来。远处建筑工地的塔吊在雨幕中若隐若现,轰鸣声穿透雨帘,让他想起二十年前初入基层时,跟着老支书在暴雨中抢险的夜晚。那时的自己,也曾像此刻这般,在责任与个人生活的天平上艰难摇摆。
“如果拒绝,会怎样?” 这个念头刚冒出来,中组部长沉稳的声音就在耳畔回响:“组织选择你,是因为相信你既有破局的魄力,也有扎根的耐心。” 王晓东重新坐下,翻开随身携带的《全国边境地区发展报告》,泛黄的纸页间夹着几张他在各地调研时拍摄的照片 —— 某边境小学孩子们渴望的眼神,新疆边民在互市点交易时的局促笑容,西藏戍边战士冻裂的双手......
“或许这就是答案。” 他低声自语,抓起钢笔在空白页写下第一行字:“战略定位 —— 打造边境振兴样板,筑牢民族团结纽带”。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与窗外的雨声交织成独特的节奏。
在产业规划部分,王晓东画下三个同心圆。最内圈标注 “非遗活化”,他想起部长提及的藤编工艺,在旁边补充:“引入高校设计团队,开发符合现代审美的系列产品,建立‘农户 + 合作社 + 企业’三级生产体系”;中间一圈是 “跨境融合”,他特意用红笔圈出 “边民互市升级” 和 “跨境电商试点”;最外圈则是 “文旅赋能”,草草勾勒出依托边境风光与民族文化的旅游路线图。
人才培养方案让他反复斟酌。“不能让挂职干部走马观花。” 他在纸上重重写下这句话,随后列出 “双向考核机制”:既考核干部在项目推进中的实际贡献,也考核其对基层工作方法的掌握程度。他设想建立 “边境振兴学院”,邀请边防战士、民族学者、企业家共同授课,将政策理论与实战经验深度融合。
关于边境治理与乡村振兴的协同,王晓东陷入了长时间的沉思。他想起在某份内参上读到的案例:某边境县通过发展特色种植,让边民主动参与边境巡逻。“要让守护边境成为边民的自觉。” 他写道,计划推行 “兴边积分制”,将参与边境建设、文化传承等行为量化积分,可兑换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