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经验正在全省推广。" 他合上笔记本电脑,身体微微前倾,"事实证明,科学的考核机制不是束缚,而是干部成长的助推器。"
王晓东刚要起身致谢,坐在主位的部领导突然抬手示意:“小王,你们在干部考核指标调整后,有没有出现‘重痕不重绩’的形式主义反弹?” 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空调出风口的嗡鸣都清晰可闻。
“这正是我们预判到的风险点。” 王晓东重新落座,从文件夹抽出三页对比图表,“我们建立了‘过程留痕 + 结果验证’双轨机制。比如在医养结合考核中,既要求上传服务日志,也会随机抽取 20% 的老人家属进行匿名回访。上个月巡查时,发现某社区为应付检查伪造了 43 份护理记录,我们立即撤销了该负责人评优资格,并将案例全省通报。”
“干部队伍年轻化会不会导致经验断层?” 分管干部工作的副部长突然发问。
“这个问题问得深刻!” 王晓东调出干部结对帮扶数据图,“我们推行‘青蓝工程’,让 586 名资深干部与年轻骨干组成帮扶对子。就像青峦县抗洪时,60 岁的老水利专家周建国,带着 90 后的周明连续三昼夜盯守堤坝,用实践课教会年轻人如何预判管涌风险。现在这个师徒组合,已经研发出河道险情 AI 预警系统。”
当汇报进入到 “干部能上能下” 机制时,考核组刘司长翻开笔记本:“你们对‘下’的干部如何管理?直接放弃太可惜,放任又可能滋生消极情绪。”
“我们创新了‘回炉再造’模式。” 王晓东点开干部培训基地的直播画面,画面里几位转岗干部正在进行情景模拟演练,“比如这位原招商局副局长,因项目推进不力调整到开发区做普通职员后,在‘项目攻坚沙盘推演’培训中脱颖而出,现在负责跨境电商产业园的建设,上个月刚促成与东南亚的合作协议。”
窗外的暮色渐浓,会议桌中央的茶杯都已见底。部领导突然指着屏幕上的 “墩苗计划” 人才库分布图:“少数民族地区干部储备情况如何?”
“这是我们的重点工作之一。” 王晓东滑动鼠标切换到青峦自治州数据,“在苗族聚居的雾岭县,我们定向培养了 87 名懂苗语、熟民俗的基层干部。去年解决山林纠纷时,这些‘双语干部’用苗歌调解法,让僵持三个月的矛盾三天化解,相关经验被《民族工作通讯》专题报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掌声稍歇,组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