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就把项目核心数据展示给他看。
夜深了,列车的轰鸣声渐渐成了背景音。王晓东看着窗外疾驰而过的零星灯火,思绪万千。从生态养殖到文物修复,从特殊教育到科技创新,这些在列车上偶遇的故事,都是基层最真实的声音。他翻开笔记本,在扉页写下:“为政者,当以百姓心为心,以众人智为智。” 而这些来自民间的智慧与诉求,必将成为他此次汇报最生动的注脚。
车厢里大部分乘客都已入睡。王晓东在茶水间泡咖啡时,发现角落里坐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人,正对着电脑屏幕写写画画。年轻人注意到他的目光,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释:“我在设计一款智能垃圾分类装置,想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难题。” 说着,他兴奋地展示起设计图,“这个装置能自动识别垃圾种类,还能压缩体积,降低运输成本......”
王晓东认真倾听,不时提出改进建议。他意识到,基层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如何将这些创意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正是政府需要思考的问题。回到座位上,他又在笔记本上补充了新的思路:设立民间创新扶持基金,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列车广播突然响起舒缓的钢琴曲,与铁轨撞击声交织成独特的韵律。王晓东处理完舆情事务后,揉了揉发酸的太阳穴,目光不经意间落在斜对面的乘客身上。那是位戴着老花镜的老者,正专注地在本子上写写画画,身旁的帆布包里露出半截泛黄的图纸。
“同志,能借支笔吗?” 老者抬起头,声音带着岁月沉淀的温和。王晓东递过钢笔,顺势问道:“您画的是......” 老者笑着展开图纸,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线路图和数据,“我是退休的铁路工程师,这些年一直在琢磨怎么优化高铁轨道减震系统。”
老者眼中闪烁着光芒,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的设想:“您看,现在列车提速后,轨道震动对周边生态影响不小。我这方案是在枕木和道床间加层复合材料......” 王晓东认真听着,不时提出问题。这场意外的对话,让他联想到省内正在规划的城际铁路项目,或许这些民间智慧能为工程提供新思路。
这时,列车突然减速,窗外飘起细雨。王晓东望向模糊的雨幕,思绪又回到青峦县。记得那年暴雨成灾,他连夜驱车赶往受灾最严重的村庄。泥泞的道路让车子深陷其中,他和随行人员下车,踩着没过脚踝的泥浆徒步前进。到达时,村民们看着浑身湿透的他们,自发端来姜汤。那一刻,他深刻体会到什么是 “鱼水情”。
小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