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阅读!
处理完这件事,王晓东准备起身活动一下,却在过道与一位抱着樟木箱的老者擦肩而过。樟木箱缝隙里飘出淡淡的樟脑味,引起了他的好奇。攀谈后得知,老人是位文物修复师,正要去北京参与一项重要的古籍修复工作。
“现在愿意学这门手艺的年轻人太少了。” 老人打开箱子,露出里面精致的修复工具,“传统的揭裱、修补技术,要是没人传承,就真的要失传了。” 王晓东想起省内一些古建筑因缺乏专业修缮逐渐损毁,当即表示:“我们可以在高校设立专项奖学金,鼓励学生学习文物修复,还能组织非遗传承人进校园......” 两人越聊越投机,老人甚至从箱底翻出珍藏的修复笔记,与王晓东分享心得。
列车穿过一片隧道群,车厢灯光忽明忽暗。王晓东合上笔记本,准备稍作休息,却被不远处传来的轻柔歌声吸引。循声望去,一位年轻女子正抱着个五六岁的孩子,用手语配合着哼唱儿歌,孩子虽然听不到声音,却笑得眉眼弯弯。
“您的孩子......” 王晓东轻声询问。女子抬起头,眼中带着温和的笑意:“是先天性耳聋,我们刚从北京做完康复训练,准备回省里的特殊教育学校。” 她叹了口气,“现在特殊教育师资太紧缺了,我们学校的老师常常一个人要带好几个年级,教具也严重不足......”
王晓东的脑海中闪过调研时见过的乡村特教班,斑驳的墙壁、破旧的康复器材。他立刻拿出手机,联系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把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纳入明年重点工程,尤其是教具配备和教师培训,一定要优先保障。” 女子眼眶泛红,连连道谢,孩子似乎感受到氛围的变化,咿咿呀呀地比划着,像是在表达感谢。
解决完这件事,王晓东起身去接热水。在车厢连接处,他遇见了几个穿着冲锋衣的年轻人,他们正围着平板电脑激烈讨论,地上摊着几张卫星地图和设备零件。
“我们在调试新款野外水质监测仪。” 其中一个短发女生擦了把汗,“想开发一套低成本、易操作的设备,方便偏远地区监测水源安全。” 她苦笑着摇头,“但资金链快断了,投资人嫌这类公益项目回报周期太长......”
王晓东蹲下身,仔细查看他们的设计:“我记得省科技厅有专项公益创新基金,你们把项目书发我邮箱,我帮忙对接。” 他想起省内一些山区因水源污染导致村民患病的案例,又补充道:“如果设备测试成功,我们可以先在基层试点推广。” 年轻人欢呼起来,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