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连续三天的暴雨模拟测试均出现相同问题,临时搭建的帆布棚里,煤油灯在风雨中摇曳,将团队成员的影子投射在防水参数表上。“雨水渗入导致密钥生成器短路,现有防水措施只能抵御中雨。” 技术员小李用树枝在泥地上画着设备结构图,“1967 年 8 月用油脂防低温,现在得用物理防水 + 密钥适配双重保障。”
陈恒的目光落在棚外的雨水收集桶上,桶壁的水位刻度显示每小时积水 3.7 升,与暴雨强度完全匹配。“制作雨水收集密钥器,用自然降雨参数做动态密钥。” 他突然起身在防水板上画图,雨水收集量每达到 3.7 升就触发一次密钥更新,这个频率既能适应雨量变化,又与 37 级优先级的十分之一形成技术呼应,“就像 1967 年用红柳枝间距做支架参数,现在用雨水量做密钥参数。”
首次测试雨水收集密钥器在 8 月 10 日进行,小李按陈恒的设计在通信车顶部安装收集装置,每小时 3.7 升的流量传感器与密钥生成器联动。当模拟暴雨达到设定强度,密钥器自动启动更新程序,但设备仍在 19 分钟后进水短路,防水等级不足导致故障。陈恒检查密封缝隙发现,现有防护仅达到 IP54,与沙漠暴雨的防护需求差距明显,他立刻让后勤组更换 IP67 级密封组件,其中 “6” 对应防尘等级,“7” 对应 1 米水深防护,与 1968 年 7 月的 100% 拦截率形成数值关联。
更换防水组件后,二次测试效果显着。暴雨中 IP67 级设备舱滴水未进,雨水收集密钥器按 3.7 升 / 小时的频率稳定更新密钥,但恢复时间仍需 28 分钟,未达标准。陈恒分析发现,密钥同步需要人工校准,耗时过长,他参照 1967 年自动校准逻辑,加入雨水流量触发的自动同步功能,将校准时间从 19 分钟压缩至 12 分钟,这个数值源自 47 分钟 ×0.255 优化系数,与 3.7/14.5 的雨量 - 时间比完全吻合。
8 月 15 日的全流程暴雨测试中,系统首次接受实战条件检验。陈恒站在监测屏前,看着雨水收集密钥器的指示灯按 3.7 次 / 小时的频率闪烁,IP67 级设备在暴雨中平稳运行。当模拟通信中断触发恢复程序,密钥器在 12 分钟内完成同步,比优化前缩短 35 分钟,错误率控制在 0.37% 以内,与 37 级优先级的容错标准一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