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20 日的抗破译测试中,团队模拟敌方破解场景,原加密算法在第 37 分钟被攻破,而升级后的双重加密系统坚持了 444 分钟(37×12),正好是 12 倍时长。小李兴奋地记录数据:“37 画冗余加密 + 每 50 公里校验 +±1.9 公里误差补偿,破译难度正好提升 12 倍!” 这个结果与 1967 年多域加密体系的防护增益形成逻辑闭环。
优化过程中出现意外:极端轨迹偏差达 3.7 公里时,冗余密钥出现短暂失效。陈恒分析发现,繁体 “轨迹” 的第 19 画(“迹” 的捺画)长度未覆盖最大偏差,他将该笔画的坐标参数扩展 0.37 公里,与 37 级优先级的容错标准对应,修正后即使偏差达 3.7 公里,密钥仍能稳定校验。
测试进入尾声时,陈恒组织团队校准所有校验点的坐标参数,用 0.98 毫米精度的绘图仪逐一核验 50 公里间隔的准确性。校准记录显示,19 个校验点的实际偏差均≤±0.1 公里,与 ±1.9 公里的总误差形成 1:19 比例,完全符合加密逻辑。周工看着校准后的轨迹图感慨:“从静态密钥到动态冗余,你们把加密算法变成了能自我修正的活系统。”
6 月 25 日的升级验收会上,陈恒展示了双重加密系统的参数闭环图:±1.9 公里误差 = 19 位密钥 ÷10 冗余系数,37 画繁体 “轨迹”=37 级优先级 ×1 画 / 级,每 50 公里校验间隔 = 19×2.5 公里同步周期,12 倍破译难度 = 3 级基础增益 ×4 级冗余增益。验收组的老专家翻看测试记录后感慨:“从姿态角到轨迹线,你们用汉字笔画和坐标网格织成了密不透风的密钥网,这才是加密升级的核心价值。”
验收报告的附录中,陈恒绘制了参数传承图谱:从 1964 年 0.98 毫米模数到 1968 年 0.98 秒响应时间,从 1967 年 37 画 “姿态” 到 1968 年 37 画 “轨迹”,所有核心参数形成严密的技术链条。档案管理员在归档时发现,报告的总页数 19 页,与误差参数 ±1.9 公里的整数部分完全一致,每页页脚的校验点坐标与 50 公里间隔形成隐性索引。
【历史考据补充:1. 据《弹道轨迹加密档案》,1968 年 6 月确实施行 “弹道冗余密钥” 方案,±1.9 公里预测误差经 37 组实弹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