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测试均暴露相同隐患,指挥中心的临时会议桌上,轨迹图与加密算法流程图被红蓝铅笔标注得密密麻麻。“预测误差导致密钥与实际轨迹不同步,必须增加冗余校验。” 老工程师周工用手指点着 50 公里处的偏差点,“1967 年‘姿态’加密用 37 画对应 37 级参数,轨迹加密也该有类似的冗余机制。”
陈恒的目光落在误差带与轨迹的交汇点上,±1.9 公里的波动范围与 19 位密钥的容错区间完全吻合。“将误差转化为冗余度,每 50 公里设一组校验密钥。” 他突然在黑板上画出双重加密逻辑,“用繁体‘弹道’的笔画结构做第一层加密,叠加坐标参数做第二层校验,就像 1964 年齿轮的模数与齿数双重保障精度。”
首次冗余密钥测试在 6 月 10 日进行,小李按陈恒的设计编写加密程序,将 ±1.9 公里误差转化为 19 组冗余参数,每 50 公里触发一次校验。当模拟弹道运行至 50 公里处,校验密钥成功捕获 0.37 公里的偏差,但陈恒发现繁体 “弹道” 的笔画加密逻辑存在疏漏 ——“弹” 15 画、“道” 12 画,合计 27 画与现有 37 级优先级不匹配,导致部分校验失效。
“调整汉字选择,用‘轨迹’替代‘弹道’。” 陈恒查阅《汉字笔画规范》,1965 年版明确标注繁体 “轨迹” 合计 37 画,正好对应 37 级优先级。二次测试时,37 画笔画与 50 公里校验点形成精准对应,冗余密钥成功将误差控制在 ±0.98 公里,与 1964 年齿轮模数的 10 倍数值完全一致,加密漏洞彻底封堵。
6 月 15 日的全流程加密测试中,双重加密系统首次接受实战检验。陈恒站在轨迹监测屏前,看着繁体 “轨迹” 的 37 画在坐标网格中形成动态密钥流,每 50 公里处的校验密钥如灯塔般闪烁。当模拟弹道出现 ±1.9 公里的最大偏差时,冗余系统在 0.98 秒内完成密钥重置,与齿轮模数的精度响应时间完全同步。
测试进行到第 370 公里处(7 个 50 公里校验点),系统突然报警显示校验延迟。陈恒检查发现,50 公里间隔与 19 位密钥的同步周期存在微小相位差,他将间隔微调为 47.5 公里(19×2.5),既保留 50 公里的整数逻辑,又与 19 位密钥形成精准共振,延迟现象彻底消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