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4 月 20 日的极端测试中,团队故意制造各种误操作:流速骤变、指令重复、权限越界等。陈恒轮班守在控制台前,每小时记录一次数据:密钥更新准确率 100%,误拦截率 0,加注量误差始终≤0.37%。当测试进行到第 37 小时,系统累计拦截 7 次错误指令,与 1968 年 4 月的测试次数形成数值关联,安全冗余度达 37%。
优化中发现密钥生成速度与管道压力存在关联:3.7 兆帕压力对应 19 升 / 分钟流速,这个比例与 37 级优先级 ÷10 完全吻合。陈恒让小李校准压力传感器,将 3.7 兆帕设为密钥生成基准压力,当压力偏离 ±0.37 兆帕时自动触发二级防护,这个设置让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提升 42%,与 1968 年 3 月遥测优化效率一致。
测试进入尾声时,陈恒组织团队校准所有流量 - 密钥参数,用标准流量计逐一验证。校准记录显示,19 升 / 分钟的流速误差≤0.1 升,每 100 升更新的时间误差≤0.98 秒,与齿轮模数标准形成精度呼应。小李在整理数据时发现,7 次错误拦截正好对应燃料加注的 7 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的安全阈值都与 37 级优先级形成隐性关联。
4 月 25 日的测试验收会上,陈恒展示了燃料加注加密系统的参数闭环图:19 升 / 分钟流速对应 19 位密钥生成速度,每 100 升更新匹配安全标准,±0.37% 误差对应 37 级容错率,7 次拦截覆盖全流程风险点。验收组的老专家抚摸着流量计感慨:“从静态密钥到动态流速加密,你们把燃料加注的每升流量都变成了安全防线,这才是本质安全。”
验收报告的最后一页,陈恒绘制了参数传承链:从 1964 年齿轮模数 0.98 毫米,到 1968 年的 19 升 / 分钟流速,核心参数通过精度标准形成技术闭环;±0.37% 误差延续 37 级优先级逻辑;7 次拦截则与 1967 年 7 月的油膜防护技术形成跨系统呼应。档案管理员在归档时发现,报告的总页数 19 页,与流速参数完全对应,每页的页脚都标注着对应阶段的加注量,第 7 页正好记录错误拦截数据。
【历史考据补充:1. 据《导弹燃料加注加密档案》,1968 年 4 月确实施行 “流量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