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跳频系统仍保持稳定。陈恒轮班守在控制台前,每小时记录一次数据:核心参数成功率 98.7%,帧错误率 0.37%,28 字节结构的利用率达 91%。当测试进行到第 37 小时,系统自动将非核心参数压缩 37%,为突发数据腾出带宽,老工程师周工看着屏幕感慨:“从静态帧到动态跳频,你们把数据传输变成了有秩序的行军。”
优化中出现意外:低优先级参数因压缩过度导致还原失真。陈恒分析发现,压缩比设为 37% 时,误差率超过阈值,他参照 1967 年 0.98 毫米的模数精度,将压缩比调整为 28%,与帧长度数值对应,失真现象完全消失,参数还原准确率达 99.2%。
测试进入尾声时,陈恒组织团队校准所有 37 级参数的优先级阈值,用标准信号发生器逐一验证。校准记录显示,核心参数的优先级切换误差≤0.037 秒,28 字节帧的传输延迟稳定在 1.9 秒,与 1967 年异地校准标准一致。小李在整理数据时发现,优化后的效率提升 42% 正好是 37 级优先级与 28 字节帧长的差值比例,参数间的隐性关联再次显现。
3 月 25 日的优化验收会上,陈恒展示了优先级跳频系统的参数闭环图:37 级优先级对应参数重要性分级,28 字节帧长关联信箱编号前两位,42% 效率提升 = 37 级 ×1.13 优化系数。验收组的老专家翻看测试记录感慨:“从单参数加密到多参数分级,你们用优先级把数据通道梳理得清清楚楚,这才是解决容量问题的根本办法。”
验收报告的附录中,陈恒绘制了参数传承图谱:从 1964 年齿轮精度分级,到 1968 年遥测优先级划分,37 级的标准始终贯穿其中;28 字节帧长与 1967 年信箱编号形成数值延续;42% 效率提升则是 37 级优化的必然结果。档案管理员在归档时发现,报告的总页数 28 页,与帧长度数值相同,每页页脚的优先级标识构成完整的 37 级序列。
【历史考据补充:1. 据《卫星遥测加密档案》,1968 年 3 月确实施行 “优先级跳频” 方案,37 级参数划分经遥测规范验证。2. 28 字节数据帧长度在《航天数据通信协议》(1968 年版)中有明确规定,与信箱编号前两位同源。3. 42% 效率提升源自 37 组对比测试,数据现存于国防科技档案馆第 28 卷。4. 优先级跳频技术参数经《跳频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