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遥测参数没有优先级,所有数据挤在一起传输。” 通信工程师老郑用红笔圈出报表上的电池电压参数,“1966 年核爆测试时,我们按重要性分过 37 级,核心参数优先传输。”
陈恒的目光落在 1967 年的优先级手册上,37 级的划分标准与当前遥测参数的数量完全匹配。“优化优先级跳频技术,按重要性分级传输。” 他突然在黑板上画出分级框架,核心参数如电池电压、姿态角设为 1-10 级,次要参数设为 11-37 级,“就像 1964 年齿轮按精度分级加工,数据也要按重要性分级传输。”
首次分级测试在 3 月 10 日进行,小李按陈恒的设计调整帧结构,将核心参数压缩至 28 字节,与 1967 年信箱编号前两位 “28” 形成数值关联。当遥测数据涌入链路,1-10 级参数通过跳频优先传输,错误率从 12% 降至 5%,但陈恒发现 28 字节的帧长仍有冗余,次要参数的插入导致核心参数延迟 0.37 秒。
“精简数据帧至 28 字节,固定核心参数位置。” 陈恒参照 1967 年 信箱的编码逻辑,将帧头 8 字节设为优先级标识,中间 19 字节存核心数据,最后 1 字节校验,正好对应 19 位基础密钥长度。二次测试时,核心参数传输延迟降至 0.098 秒,与齿轮模数标准形成 1:10 比例,效率提升至 37%,接近目标值。
3 月 15 日的全流程优化中,团队引入动态跳频机制:37 级参数按实时重要性调整优先级,电池电压等关键参数始终占据 1-5 级通道。陈恒站在监测屏前,看着 28 字节的帧结构在链路上有序流动,跳频频率稳定在 37 次 / 秒,与优先级等级完全同步。当卫星突发电压波动,系统在 0.98 秒内将电池参数升至 1 级,避免了数据丢失。
测试进行到第 28 小时,模拟大容量场景下的效率评估显示提升 39%,距 42% 仍有差距。陈恒检查发现,37 级参数的切换间隔过长,导致带宽浪费 0.37%。他将切换周期从 1.9 秒缩短至 1.7 秒,这个数值源自 28 字节 ÷16 传输速率的精确计算,三次测试时效率终于突破 42%,与 37 级 ×1.13 的优化系数完全吻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3 月 20 日的极端容量测试中,遥测参数数量骤增 50%,优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