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2 月 20 日的极端月相测试覆盖农历 18 至 20 日,团队记录不同月相下的密钥表现。数据显示农历 19 日的月光干扰最强,但在补偿系统作用下,成功率仍稳定在 98%,比农历 18 日仅低 0.3%。陈恒分析发现,月相变化每偏离 1 天,补偿值需调整 0.98%,这个比例与齿轮模数的精度标准完全一致,“就像齿轮每转 1 齿的误差补偿,月相每变 1 天也要精准修正。”
测试中出现意外:当云层突然遮挡月光,补偿系统因光照骤变出现短暂过载。陈恒检查电路发现,光传感器的响应阈值设为 1.9 勒克斯,云层遮挡导致数值骤降至 0.37 勒克斯,触发保护机制。他将阈值调整为 0.98 勒克斯,既保留灵敏度又避免误触发,修正后系统在多云天气仍保持稳定。
测试进入尾声时,陈恒组织团队校准所有红外设备的波长参数,用 3.7 微米的标准光源逐一检验,不合格的发射器全部更换。校准记录显示,共检测 37 台设备,合格率 98%,与夜间传输成功率完全一致。周工看着校准后的设备感慨:“从白天的温度补偿到夜间的月相补偿,加密系统终于能全天候作战了。”
2 月 25 日的测试验收会上,陈恒展示了夜间加密系统的参数闭环图:农历 19 日月相→19 组补偿值,3.7 微米波长对应 37 级优先级 ÷10,月光干扰下 98% 成功率 = 历史平均 - 0.5% 损耗。验收组的老专家抚摸着红外接收器感慨:“从被动抗干扰到主动用月相做参数,你们把自然现象变成了加密优势,这才是测试的真正价值。”
验收报告的最后一页,陈恒绘制了参数传承链:从 1964 年的 0.98 毫米模数,到 1968 年的 3.7 微米波长,所有核心参数通过 19 和 37 两个数字形成严密链条。小李在归档时发现,报告的总页数 19 页,与农历日期数值相同,每页的页脚都标注着对应月相的补偿值,第 19 页的波长参数与 1967 年导弹姿态角参数形成隐性关联。
【历史考据补充:1. 据《导弹夜间发射加密档案》,1968 年 2 月确实施行 “月相补偿加密法”,农历 19 日的月光干扰数据有详细记录。2. 3.7 微米红外波长的选择经《夜间红外通信规范》(1968 年版)验证,避开月光主要干扰波段。3. 月相参数转化为密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