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满了月光强度数据,与红外密钥的失效时间完全重合。“月光的红外波段与密钥频率重叠,导致接收器误判信号。” 老工程师周工用手指点着波长参数,“1965 年沙漠测试遇到过阳光干扰,靠阴影规避解决的,夜间或许能用类似思路。”
陈恒的目光落在帐篷外的沙丘上,月光下的沙丘阴影随着月升逐渐移动,形成规律变化的明暗条纹。“借鉴沙丘阴影加密法,用月相参数做密钥补偿。” 他突然起身,在黑板上画出月相 - 密钥对应图,农历 19 日的月相变化率为 1.9%/ 小时,正好对应 19 位密钥的每小时更新频率,“把 19 日的月相参数转化为补偿值,让密钥跟着月光变化。”
首次补偿测试在 2 月 10 日夜间进行,小李按陈恒的设计调整红外发射器,将农历 19 日的参数转化为 19 组补偿值,每小时更新一次。当月光强度达到 1.9 勒克斯时,补偿系统自动启动,红外密钥的错误率从 12% 降至 5%,但仍未达 95% 的标准。陈恒检查波长参数发现,3.7 微米的工作波长未与月相干扰波段完全错开,存在 0.37 微米的重叠区间。
“微调工作波长至 3.7 微米,避开月光主峰。” 陈恒参照 1967 年 37 级优先级的精度标准,将红外波长精确控制在 3.7±0.01 微米,这个数值是 37 级优先级的十分之一,与月光干扰的 3.3-3.6 微米波段形成安全间距。二次测试时,错误率降至 2.3%,成功率提升至 97.7%,四舍五入后达 98%,符合实战要求。
2 月 15 日的全流程夜间测试中,系统首次接受实战条件检验。陈恒站在红外监测屏前,看着密钥生成器按农历 19 日的月相规律变化,3.7 微米的红外信号在月光中稳定传输。当导弹发射指令通过加密链路发出时,解密响应时间稳定在 1.9 秒,与 1967 年异地校准标准完全吻合,月光干扰导致的误码率仅 0.37%,控制在容错范围内。
测试进行到凌晨 3 点,月相接近农历 20 日,月光强度下降 0.37 勒克斯,陈恒让团队模拟月光骤变场景。补偿系统在 0.98 秒内完成参数调整,密钥错误率波动未超过 0.5%,成功率始终保持 98%。小李兴奋地记录:“19 位补偿值 + 3.7 微米波长 + 0.98 秒响应,所有参数都和历史体系严丝合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