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系统按图谱基准持续运行。陈恒轮班值守在控制台前,每小时记录一次数据:核爆 - 卫星链路成功率 99.1%,卫星 - 导弹链路 98.7%,核爆 - 导弹直连 99.0%,均高于 98.5% 的标准。当运行至第 19 小时,突发的电网波动导致电压骤降,但系统依靠图谱的冗余设计自动切换至备用密钥,未出现数据丢失。
测试间隙,陈恒检查图谱的参数闭环:核爆的 3700℃÷1000=3.7,对应导弹的 3.7°;卫星的 1.9 秒 ×10=19,对应 19 位密钥;中心 0.98 毫米 ×10=9.8,与三大系统平均成功率 98.7% 的整数部分一致。“这些参数不是巧合,是技术标准自然形成的闭环。” 他在图谱旁写下这段批注,笔尖力度 37 克力的刻痕深度 0.098 毫米,与中心基准形成 1:10 比例。
12 月 20 日的优化测试聚焦极端条件下的体系稳定性。团队模拟暴风雪、高温、强电磁等复合环境,三大系统的密钥参数在图谱指引下自动调整,核爆系统的温度补偿、卫星的抗干扰加密、导弹的动态笔画修正协同作用,成功率始终保持在 98.5% 以上。小李兴奋地计算冗余度:“37 级优先级的防护加上 19 位密钥的校验,复合容错率达到 0.98%,与中心基准数值一致。”
联调进入尾声时,陈恒组织团队制作实体图谱模型,用 0.98 毫米厚的钢板切割等边三角形,三个顶点分别嵌入核爆、卫星、导弹的核心部件样品:3700℃耐受的合金片、1.9 秒延迟的晶体振荡器、±3.7° 校准的陀螺仪。模型中心的 0.98 毫米钢珠与三大顶点的距离完全相等,象征参数基准的核心地位。
12 月 25 日的年度验收会上,陈恒展示了多域加密体系图谱的动态演示:当核爆参数波动时,卫星与导弹的密钥自动按三角形比例调整,中心的 0.98 毫米基准始终稳定。验收组的老专家抚摸着实体模型感慨:“从单个系统优化到多域协同,你们用一张图谱把分散的技术标准拧成了一股绳,这才是真正的体系化建设。”
验收报告的最后一页,陈恒绘制了全年技术参数的传承链条:从 1964 年的 0.98 毫米齿轮模数,到 1967 年的多域图谱中心基准,37 级优先级和 19 位密钥贯穿始终,形成完整的技术闭环。小李在归档时发现,报告的总页数 37 页,每页的页脚都标注着对应月份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