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
联调工作从月初开始,首周就发现三大系统的密钥同步存在细微偏差。指挥中心的会商室里,各系统负责人围着数据对比表讨论,表上核爆密钥的 3700℃八进制转换 “7164” 与卫星的 1.9 秒延迟参数存在 0.37 秒的同步差。“每个系统都按自己的标准运行,缺乏统一基准。” 老工程师周工敲着桌子分析,他从档案柜里翻出 1964 年的机械标准手册,“当年齿轮加工靠 0.98 毫米模数统一精度,加密系统也需要这样的基准。”
陈恒的目光落在绘图板的中心位置,那里预留着体系基准的标注空间。他翻出全年的参数记录,发现从 1964 年齿轮模数到 1967 年的油膜厚度,0.98 毫米这个数值贯穿始终,在核爆、卫星、导弹系统中都有对应的精度参数。“以 0.98 毫米模数为中心基准。” 他突然在绘图板中心画下圆点,“三大系统的密钥参数按这个基准校准,形成等边三角形。”
绘制图谱的过程中,陈恒逐一核对参数对应关系:核爆系统的 3700℃八进制转换值 7164,与三角形边长 37 厘米形成 1:100 比例;卫星系统的 1.9 秒延迟,对应顶点到中心的垂直距离 1.9 厘米;导弹系统的 ±3.7° 姿态角,转化为 3.7 厘米的边长增量。当三条边连接完成,等边三角形的每个内角正好 60 度,与三大系统的技术权重均衡分布一致。
12 月 10 日的联调测试中,按图谱基准校准后的系统首次联动运行。陈恒站在监测大屏前,看着核爆模拟信号通过卫星链路传输至导弹制导系统,密钥生成器的指示灯按 37 次 / 分钟的频率同步闪烁。当信号经过三次转换后,最终解密成功率稳定在 98.5% 以上,较单独运行时提升 0.37%,正好对应 37 级优先级的千分之一增益。
联调中发现卫星与导弹系统的密钥更新频率存在差异:卫星每 10 秒更新,导弹每公里更新(约 1.9 秒)。陈恒在图谱上增加同步轴,将 10 秒与 1.9 秒的最小公倍数 19 秒设为跨系统同步周期,这个数值源自 19 位基础密钥长度。二次测试时,跨系统同步误差从 0.37 秒降至 0.098 秒,与 0.98 毫米模数形成 1:10 比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12 月 15 日的全流程联调持续了 37 小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