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全体会议爆发激烈争论。当某发达国家代表提出 “技术共享需服从国际专利体系”,老张指着墙上的非洲地图:“乞力马扎罗山的雪水不会只流向一个方向。” 他援引 1955 年万隆会议的 “技术互助原则”,提议建立 “发展中国家通信技术共享库”,所有成员国贡献 10% 的现有技术,换取平等获取权。这个基于 “技术非殖民化” 的提议,让会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二、帐篷里的参数博弈
联盟成立后的首项任务,是研发 “热带多雨地区通信解决方案”。老张带着技术组在刚果(金)雨林搭建临时实验室,发现国产 “71 型” 高频电缆在 95% 湿度下衰减增加 30%。当地技术员马科瓦指着棕榈叶屋顶:“我们的祖先用鼓声传讯,现在需要能在雨林里呼吸的电缆。”
团队从当地橡胶树获得灵感,尝试用天然乳胶替代工业绝缘层。老张亲自参与乳胶提纯,发现添加 5% 的木薯淀粉可提升绝缘强度,这个源自土着制胶术的改进,让电缆衰减降至 15%。他在实验日志中画下乳胶分子与电缆结构的示意图,旁边标注:“技术共享不是施舍,是不同文明的知识嫁接。”
三、禁运品的替代革命
在解决 “禁运器件替代” 难题时,团队遭遇 “集成电路短缺” 困境。老张想起 1965 年国内 “以分立元件代集成块” 的经验,带领多国技术人员用晶体管搭建 “模拟集成电路”,在尼日利亚邮电研究所的面包板上,28 个晶体管组成的逻辑单元成功实现与非门功能,虽然体积是集成块的 5 倍,但抗湿热性能优异。
“就像用独木舟渡过禁运的河流,” 老张在演示会上举起组装好的逻辑板,“我们的目标不是追赶,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渡河方式。” 这种 “替代技术路线” 后来成为联盟的核心技术策略,在加纳、苏丹等国的通信工程中广泛应用。
四、语言关的协作暗战
技术文档的多语言转换成为新挑战。当埃塞俄比亚工程师看不懂中文的 “载波机调试手册”,老张启用 “三语对照” 模式:中文原文、法语直译、当地阿姆哈拉语注音。他发现阿姆哈拉语缺乏技术词汇,便与当地学者创造 “复合词技术术语”,如将 “transistor” 译为 “??????”(字面意为 “转换元件”),这个本土化译法被写入联盟技术词典。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