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画面:1967 年 6 月的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48 岁的衣口袋里露出半截卷边的《1967 年全球通信技术管制清单》,“微波器件禁运”“卫星组件限制” 的条款被红笔圈成靶心。他的行李箱夹层藏着 1965 年研发的 “65 型” 晶体管收音机散件,铝制外壳上的 “中国制造” 钢印在酒店台灯下泛着微光。镜头扫过会议室外的露天市集,埃塞俄比亚邮电员工正用手摇发电机维持临时通信,与老张手中的《发展中国家通信需求调研报告》形成无声的呼应。字幕浮现:1967 年盛夏,当国际技术封锁的阴云笼罩发展中国家,一群揣着国产晶体管和合作诚意的外交技术团队,在联合国大厦与茅草屋之间架设共享桥梁。老张们用算盘计算设备参数,在法语与斯瓦希里语的翻译间隙寻找合作共识,于禁运清单的缝隙与技术代差的鸿沟间编织互助网络 —— 那些被反复修改的合作协议、在帐篷里拼装的通信设备、用多种文字标注的电路图,终将在历史的通信版图上,成为发展中国家突破技术封锁的第一组联合坐标。】
1967 年 6 月 5 日,亚的斯亚贝巴非洲统一组织总部的木雕会议室里,老张将《发展中国家通信技术困境白皮书》推给邻座的坦桑尼亚代表穆罕默德,23 页报告中 “78% 的成员国缺乏完整通信产业链” 的统计数字让对方手中的羽毛笔在羊皮纸上划出歪斜的线。“我们的‘东方红二号’卫星零件被卡了半年,” 老张敲了敲从国内带来的 “59 型” 载波机照片,“但北京与达累斯萨拉姆的无线电波不该被政治高墙阻挡。” 他的目光落在会场角落的英国产通信设备,殖民时期的残留物与各国代表手中的国产笔记本形成刺眼对比。
一、谈判桌的技术破冰
根据《1967 年国际通信联盟筹建档案》(档案编号 GJ-LM-1967-06-01),老张团队的首项任务是打破 “技术援助附带条件” 的枷锁。在与印度代表的闭门会议中,对方担忧 “合作会变成技术控制”,老张立即展示 1964 年援建缅甸的通信工程图纸:“我们的技术人员在仰光手把手教当地人组装交换机,图纸上的每个参数都没有星号(保密标记)。” 他掏出从上海无线电厂带来的 “66 型” 收音机散件,演示如何用 12 个国产晶体管实现全波段接收,这个充满诚意的举动让印度代表放下戒备:“或许我们可以试试‘技术拼盘’模式。”
6 月 10 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