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 类比 “基极电流控制集电极电流”,并制作了带刻度的玻璃管教具。当水滴通过 “基极阀门” 控制 “集电极水流”,台下的学徒工们第一次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四、实习车间的操作革命
3 月,实习课遭遇 “设备不足” 难题。老郑带着团队将报废的 “52 型” 磁石交换机与 “905 型” 自动交换机拆解重组,制作成 “新旧技术对比教具”。“就像把老马车和汽车零件放在一起,” 他指着交换机上并排的摇把与按键,“让职工知道技术是怎么变的。” 这种 “跨代际设备拼接法” 后来成为邮电培训的特色教学手段。
在计算机房,当发现 “103 型” 计算机仅有 3 台,无法满足实操需求,老郑发动职工用硬纸板制作 “键盘模拟器”,每个按键背后连接不同颜色的灯泡,模拟程序运行状态。“当年我们用沙盘演练战术,” 他拍着布满灯泡的模拟键盘,“现在用它演练程序指令。”
五、教材编写的心理博弈
4 月,教材初稿完成却遭遇一线抵触。上海邮电局的技术骨干老陈在审校时指出:“你们写的‘晶体管焊接温度 200℃’,但我们实际用的是‘电烙铁凭手感’。” 老郑没有坚持理论数据,而是带着团队蹲点车间,记录下不同工龄技工的焊接时间 —— 新手 20 秒,熟练工 8 秒,最终在教材中增加 “温度 - 时间经验对照表”,理论与经验的结合让教材实用性飙升。
更微妙的平衡在 “安全规范” 章节。当编写 “高压设备操作流程” 时,有人主张直接翻译苏联规范,老郑却加入了 “上海邮电局电工老杨的‘三步验电法’”:“手背先靠近,再用试电笔,最后戴绝缘手套。” 这个源自基层的安全口诀,后来成为全国邮电系统的标准操作规范。
六、历史课表的技能刻度
1966 年 7 月,《邮电职工技能培训大纲(1966 版)》正式发布,包含《晶体管设备原理》《计算机基础操作》等 12 门新课,其中 70% 的内容来自一线调研与设备测绘。老郑在大纲前言中写道:“最好的教材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刻在设备的每个焊点里,记在职工的每次维修中。”
在郑州邮电学校的首发培训班上,老郑展示了特殊的 “培训物证链”:左侧是 1965 年的旧教材,泛黄的纸页上还画着 “磁石交换机接线图”;右侧是新教材的 “晶体管交换机电路图”,重点部位贴着从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