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发动机,” 老郑蹲在油渍斑斑的维修间,用粉笔在地面画出继电器结构,“新设备需要新的技能地图。”
1 月 15 日,首场基层调研会在郑州电信局召开。当问到 “最需要什么培训”,话务员小李举起磨破的《长途电话接线手册》:“我们现在用‘905 型’自动交换机,可教材还在讲‘人工转接十二步法’。” 线务员老张则掏出随身携带的 “晶体管收音机电路图”:“这种巴掌大的零件烧了,我们连替换件都认不出。” 老郑的笔记本迅速记满 23 条一线需求,其中 “计算机操作”“晶体管设备维护” 被画了三重圈。
二、外文文献的本土化转译
在编写《晶体管交换机维护教程》时,团队遭遇 “技术术语空白” 困境。小陈在翻译美国《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时,发现 “transistor biasing” 无法准确翻译,老郑突然想起 1964 年在上海电子管厂看到的场景:“工人叫它‘半导体管子的偏压调整’,就这么写进教材。” 他们创造性地建立 “中外术语对照表”,将 “feedback” 译为 “回授”,“integrated circuit” 暂称 “集成线路”,这些本土化译法后来成为行业标准术语。
更艰难的是设备测绘。当北京邮电学院的 “103 型” 计算机成为培训教具,老郑带着工人拆解报废机器,用坐标纸绘制出 1:1 的逻辑电路图。“当年我们测绘缴获的美军电台,” 他指着图纸上的电子管符号,“现在测绘自己的计算机,每个焊点都是知识点。” 这份手绘图纸后来成为《计算机基础操作》的核心教学材料。
三、黑板上的知识突围
2 月,团队在设计 “计算机操作” 课程时,发现老职工对二进制毫无概念。老郑从粮票兑换获得灵感,用 “1 市斤粮票 = 10 两 = 100 钱” 类比 “1 字节 = 8 位 = 256 种状态”,在黑板上画满粮票与二进制的换算表。“就像把粮票换成零钱,” 他举着不同面值的粮票教具,“计算机的‘钱’就是 0 和 1。” 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法,让 50 岁的老技工老王首次理解了 “二进制运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讲解 “晶体管放大原理” 时,教材编写员小李发现理论公式让工人头晕,便从修理收音机的经验出发,用 “水龙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