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观察员玛尔塔手持激光测距仪,在浮岛边缘划定第142个基准点。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第3款,‘恒河方舟’符合人工岛屿主权标准。”她将数据同步至卫星测绘系统,浮岛的电子海图瞬间亮起蓝色光晕——这是首个获得国际认证的漂浮国土。
李墨飞抱着钛合金箱走向水泥未干的基座时,六岁的阿米娜正用芦苇杆在泥地上画房子。箱子里那袋故乡的泥土已经板结成灰白色的盐块,边缘泛着枯海藻般的褐斑。他蹲下身,抓了把浮岛新拌的水泥灰,混着故土撒进基坑——这是老渔民贾拉勒教他的法子:“要让土地记住自己的来处。”
混凝土浇灌的轰鸣声中,侯赛因拖着瘸腿爬上玻璃钢桅杆。国旗卡在第三节滑槽时,他咬开珍藏的棕榈酒淋在滑轮上。发黏的酒浆裹着铁锈滴落,染红了旗面的一角,倒像是浸透了多年前那场飓风中的血雨。无人机掠过时掀起的气流让旗面剧烈翻卷,远看像条在咸水里挣扎的罗非鱼。
潜水员卡西姆吐出咬嘴里的血沫,头盔摄像机映出海底魔幻的图景:珊瑚混凝土像活物般在钢架上蔓延,成群的管虫正将黏液涂抹在接缝处。他伸手触碰涂层,指套沾上了还在抽搐的珊瑚虫碎片——这是从30米深礁盘刮来的活体材料,混着水泥后仍在进行最后的钙化。
“左边再来两铲骨料!”他对着通讯器喊,声音被海水的压强扭曲成怪叫。甲板上的工人将珊瑚碎屑倾入输送管,碎屑里混着半截鹦鹉螺壳和生锈的鱼叉头。当混凝土喷枪启动时,整片海域沸腾如煮汤的锅,惊散的鱼群撞上防护网,鳞片在探照灯下泛起葬礼锡纸般的冷光。
萨米娅跪在浮岛边缘的格栅旁,医用镊子夹着只正在蜕壳的招潮蟹。潮水漫过她的小腿时,蟹螯突然钳住一截混凝土渣,像石匠抡锤般敲打起格栅的焊缝。3天前钉死的螺栓竟被震松了半圈,她望着海面密如繁星的水母灯,突然明白这些甲壳动物在用人类废墟谱写新的潮汐密码。
“它们把巢穴造成了迷宫,”她把显微镜递给路过的贾拉勒,“每个岔路口都埋着我们的铁丝网。”老渔民却盯着蟹壳上的纹路发怔——那是他年轻时在船头刻的护身符图案,被海水泡胀后扭曲成了基因螺旋的形状。
夜幕降临,23个孩子提着紫外线灯沿海岸线巡逻。
他们用荧光涂料在礁石上标记蟹巢,绿光沿着潮线蜿蜒如星河倒坠。阿米娜的弟弟在浅滩摔了一跤,怀里的玻璃罐碎裂,去年收集的稻种随着浪花漂远。第二天清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